第486章 欣欣向榮(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841 字 7個月前

“首要做的就是還是大力生產化肥,必須要讓百姓們不說全部,起碼高產區的百姓要能用上化肥。”

“現在有了鐵路,隻要南方的糧食產量足夠多,就能調集足夠多的糧食前往北方,實現南糧北調的目標。”

洪熙六年四月初,在朱瞻壑乘車南下前往雲南的時候,朱高煦正漫步在北京城南的一塊數千畝稻田之中,他的身後還跟著十餘名身穿常服,好似農民的三旬青壯年。

可以看得出,這片稻田不同於這個時代的其它稻田,它們生長的比較粗壯,而田間也有不少正在播撒顆粒狀的“農民”。

這裡是北京太學農業研究院的試驗田,而接受實驗的都是他們經過篩選培育弄出來的優良水稻。

這些優良水稻經過培育後播種,並播撒了化肥廠生產的天然鳥糞化肥。

在豐富的營養物質加成下,它們生長的狀態喜人,產出也必然不會太低。

“現在江南的化肥廠主要還是生產兩種化肥,一種是鳥糞化肥,一種是骨粉草木灰化肥。”

跟在朱高煦身後,負責農業研究的袁徵與朱高煦解釋道:

“前者每年經過蒸汽機調試,流水生產下,每年能產出十二萬噸,後者由於開荒頻繁,每年產出能達到三十萬噸。”

吃飽飯是第一步,而這第一步需要很久才能實現。

他現在所想的,就是讓糧食產量變高,同時增加足夠多的副食品,讓百姓能吃飽飯。

朱高煦聽完袁徵長篇大論的彙報後並不滿足,他對袁徵說道:

隻有百姓能吃飽飯,大明朝才能長治久安,才能足夠太平。

生產力必須得到突破,才能不斷延緩它降臨的時間。

喝粥能吃飽,吃飯吃肉也能吃飽,但這其中差彆卻是天差地彆。

“除此之外,民間的養殖場數量也不斷增加,相較於永樂五年翻了一倍。”

這種情況下,百姓的日子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大量中產階級會在漫長的時間中隨著人口增加而不斷消亡。

由於戰亂,所以除宋以外,曆朝曆代開國時都是地廣人稀的局麵,人均口糧自然很多。

袁徵苦口婆心的解釋,朱高煦聞言卻道:“百姓負擔不起,朝廷就補貼,每斤降價也要賣出去。”

屆時要麼就是開拓南洲,要麼就是通過經濟或遷徙手段來控製東洲。

朱高煦見狀停下了腳步,袁徵也開始闡述說道:“農業部對永樂五年和洪熙五年做出了大致的推斷和記錄。”

“整體算下來,如果戶部的人口情況沒有出錯,人均糧食是八百零二斤,油八斤四兩,肉蛋奶平均二十斤。”

這其中,不管是化肥還是蒸汽機、育種培優……這些都是提高生產力的技術和手段。

“陛下,想要在江南和湖廣這些高產區推廣,這點產量遠遠不夠,但這已經達到朝廷的極限了。”

他在做一件很激勵人的事情,為了這件事情的成果,他可以抵抗住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誘惑……讓大明的百姓吃飽飯!

“說這些沒有,說些實際的,有用的。”朱高煦不想聽這些阿諛奉承的話。

誠然,大明現在的百姓不存在說吃不飽飯的情況,但這是對比前朝,而非現在。

正常來說,這種地廣人稀的紅利能吃八十年左右,超過了這八十年就會陷入土地兼並,亦或者說財富過於聚集頂端的經濟陷阱。

“朝廷北方的牧場有六十餘萬頭肉牛,十二萬頭耕牛,肉牛每年能出欄五萬餘頭,基本都往南方運輸,耕牛能走出八千頭向南方提供。”

“此外,養豬……”

“這……這……”袁徵顯然沒想到自家陛下會那麼注重農業,於是咬牙道:

“臣等一定會把化肥的成本給降下來,請陛下放心。”

“我們不能止步不前,而且現有的人均口糧也有問題,因為你們沒有去除喂養牲畜的飼料糧食。”

“永樂五年,大明朝的主糧產量約六千萬噸,油類產量約二十五萬噸,肉蛋奶雖然無法統計全國,但根據南京、北京、成都、遼陽等地采集數據來說,大約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除此之外,紅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產量達到四百六十餘萬噸。”

大明的耕地開墾數量在眼下還能大大超過新增人口數量,但隨著有效之土地的不斷減少,這種情況終究會在未來某一天宣告結束。

可以說,這種經濟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後,降臨的時間會來的晚一些,但它始終會來。

“戶部會每年撥出五十萬兩來扶持農業,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農學院的進步我看在眼裡,興許現在的進步比起洪武、永樂年間來說,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但這還是不夠。”

“在提升畝產上,前者能穩定在20%,後者在14%上下。”

袁徵聽懂了他話裡的意思,於是連忙從身後的博士手中接過文冊。

不過最為朱高煦所關注的,還是最基本的糧食問題。

“況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畝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

“興修水利是對農業的投資,化肥也是一樣。”

朱高煦想聽到的,就是現在的大明農業有沒有進步,或者進步多大。

田埂上,朱高煦聽著這些文人不喜歡聽的東西,心裡卻升起不少自豪感。

“經過十七年的新作物引進,牲畜選育,化肥推廣,洪熙五年的主糧產量約七千四百萬噸,油類得益於花生推廣而增加八十三萬噸,肉蛋奶根據兩京鐵路沿邊采集數據,城鎮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各類情況,實際上都有增長,其中新作物帶來的新飼料開始用於喂養牲畜,加上合理的選育後,肉牛數量從永樂五年的全國官府衙門有記載的四百四十餘萬頭,增加到了六百三十萬頭,公牛產肉量從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大明至今已經五十六年,經過朱高煦的一係列改革再分配,隨著大量資源投入,成百上千萬畝的荒地被不斷開墾。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種植麵積擴大,那畝產的肉牛和耕牛數量也會增加。”

隻是十七年時間,朱高煦就讓大明百姓的口糧、肉蛋奶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隨著鐵路竣工,北方的肉蛋奶可以不斷往南方運輸,南方的糧食可以不斷往北方運輸。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設立東洲、北洲宣慰司,但這兩個宣慰司能堅持多長時間他就不知道了。

他有意遷徙人口前往當地,但現在大明更需要人口的是廣袤的西南地區。

唯有本土安穩,大明才有精力顧及海外。

“化肥的推廣你要上心,戶部的銀子等我回去就會讓人撥發。”

留下一句話,朱高煦便走出了試驗田,乘坐馬車向著紫禁城踏上歸路。

也在他向著紫禁城返回的時候,經曆兩月半時間趕路的朱瞻壑也終於進入了雲南地界,並來到昆明府的漢王府。

“瞻壑啊,你爹還真是放心你,這一路上沒什麼危險吧?”

漢王府內,靡靡之音在承運殿傳出,肥胖的朱高熾坐在自己的王座上,下麵是朱瞻壑、朱瞻基及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朱瞻墡等年紀較大的王子。

除了朱瞻基因為常年訓練漢王府護衛而皮膚黢黑,其餘幾人都與朱高熾一樣,白白胖胖。

四十六歲的朱高熾已經生育十六子七女,不過由於大明的宗祿製度被朱高煦所更改,故此不管他生多少,朝廷撥發的錢就那麼點,養不養得活是他的事情。

對此,朱高熾也絲毫不擔心,因為朱高煦給他撥了兩座海外的銅礦,而這兩座銅礦每年能產出六千貫,算上他的俸祿,完全足夠養家。

彆說二十三個子女,就是二百三十個子女,他也能養的很好。

當然,他的身體吃不吃得消就是另一回事了。

想到這裡,朱瞻壑觀察了自家大伯,他整個人肥胖白皙,根本不像生活在雲南的人。

朱瞻壑一路從烏蒙府騎馬來昆明府,所見到的雲南百姓大多消瘦黢黑,但他們並非是吃不飽的消瘦,而是乾活太多而帶來的消瘦。

根據朱瞻壑在中學學習到的知識,西番之地屬於中洲水塔,而雲南則是中南半島的水塔。

因為海拔高,所以紫外線強,容易被曬黑。

原本朱瞻壑還不理解其中意思,但當他走進雲南後,他這才知道紫外線強代表著什麼。

起碼不過兩日,他臉上便已經被曬脫皮了,無奈隻能換乘馬車。

雖說曬脫皮的地方已經好了,但臉色卻不免比之前黑上不少。

“大伯看模樣,似乎不喜歡出門?”

朱瞻壑好奇看著白淨的朱高熾,朱高熾也擺擺手道:“昆明府雖然平坦,但也有一些小丘陵,走起路來比較累,索性還是在家裡,閒來無事散散步。”

朱高熾的話,惹得朱瞻基一陣搖頭,他父親他太清楚,最大的運動估計就是跟舞女跳舞了。

“還是要多走動走動才行。”朱瞻壑不知道朱高熾的運動是什麼,但還是提醒道:

“這次南下,不管是爺爺還是父親、母親,他們都讓我來看看您。”

“爺爺家宴的時候才說了,等我學習結束北上的時候,希望帶上大伯、三叔你們兩家一起北上。”

“爺爺三年後要北征,屆時我與大兄為先鋒,在出發前一家人吃頓團圓飯。”

“北征?”朱高熾失聲道:“你爺爺三年後都六十六七了,怎麼還讓他北征?”

“是爺爺自己要求的。”朱瞻壑笑道:“父親說不圓爺爺這個心願,爺爺肯定會不高興,不如先答應他,讓他高興高興。”

“話雖如此,但陛下真準備讓太上皇北征啊?”

朱高熾改換了稱呼,朱瞻壑不以為意,繼續笑道:“如果爺爺執意要求,那也沒有辦法。”

“不過大伯可以放心,三年後鐵路與水路都通往海喇兒,爺爺屆時隻需要坐鎮海喇兒就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