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廠爆炸之討論》剛剛寫出來的時候,東林黨和浙黨都爭先恐後的對工部展開調查,但是查著查著就惹到了一個東林黨認為不該惹的人,即此時的工部尚書姚繼可。
東林黨一向有為自己掙名聲的傳統,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親賢臣遠小人。姚繼可不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之所以幫助姚繼可純純出於他們的道德情操。因為姚繼可實在是一個好官,滿朝都有口碑的那種。
姚繼可自從嘉靖年間考中進士以來每到一任上都有好名聲,此君做事負責到什麼程度?三十年前,姚繼可擔任陝西巡撫,當時關中疾病橫行,北方遊牧民族也來侵擾,姚繼可夙興夜寐,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平了寧夏叛亂,接著又夜以繼日的調停善後,他的長子死了沒時間回去主持喪事。
十五年前,姚繼可升到工部侍郎,負責提督紫禁城修繕工程,精細計算,殫精竭慮,次子死而又不暇恤。
一直到工程基本完成,姚繼可才祈求回鄉,歸葬二子,這時他的大兒子已經停靈十幾年,二兒子屍首也放了一年了。
姚繼可回鄉休息三年,又被萬曆皇帝叫來提督工程,明樓改造、黃河歲修、都城繕築、輿梁補建,姚繼可基本上被萬曆皇帝當成一個土木方麵的大管家來使用,想想後世土木工程管理有多忙,就知道姚繼可的工作強度,萬曆年間民間到處缺官缺錢,水衡費用根本交不上來,姚繼可這個工部尚書儘在螺絲殼裡做道場了,到處挪補費用,委屈的要死,硬是將各項工程承擔了下來。
乾到如今,當了六年工部尚書,姚繼可“精竭神耗”“兩目蒙矣”,一雙眼睛都快給乾瞎了,而且姚繼可如今已經七十歲,已經實在跑不動工地活了,屢疏乞休,可都被萬曆皇帝勸留。
萬曆三十三年九月末,工部尚書姚繼可突然上折子自請其罪,並請求撥款改善京師的火藥儲存方式。
挖個十米的大坑,在裡麵填滿火藥,上麵蓋上石板加上木頭,這種操作,一般人稱之為爆破準備。
不同時代的人,思想差異就是如此,這年頭的人打根子上不相信製度,隻相信人事。
請罪原因也很簡單,工部官員在《盔甲廠爆炸之討論》引來的罵聲之後硬著頭皮展開清查,姚繼可也專門派人了解情況,然後越了解越發覺工部儲藏火藥的製度荒唐。
這個折子一發,天下震動,連王文龍也頗為意外。王文龍倒是不怕被罵,隻是驚訝於姚繼可自己請罪。
東林黨自然要跳出來保護姚繼可,於是對王文龍的攻擊也就接踵而至了。
就這麼一位工部尚書,在當今大明不是黨爭就是擺爛的官場之中絕對算得上一個異數。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卻有一個意外角色發聲,直接終結了這場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