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諸侯相互討伐的戰國時代,鄒衍的這一學說受到各國諸侯的承認和歡迎。”
“這種曆史觀把曆史看作常變的,把新王朝的興起看作五行相生的必然結果,適應了建立新的統一王朝的政治需要。”
“後來秦始皇把五德終始說,作為秦王朝吞並諸侯國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董仲舒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
“這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且幾乎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而由於其消極負麵的影響,陰陽學說助長了迷信思想的盛行,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從此自稱奉天承運皇帝。”
“甚至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也是含有五行說而形成的中醫體係。”
嬴政:朕為了禁止異端思想,曾下令焚燒百家書籍,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在其中。
秦朝以法立國,以法強國,從而一統天下。
焚燒百家書籍時,然而並不是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論都受其排斥。
有一種非法家的政治理論,就被他采納實踐了。
這種理論,便是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說。
鄒衍之所以要創造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應合時代發展要求,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換代的理論支持。
自周王室東遷後,王權衰落,諸侯崛起。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推行擴張兼並政策,蠶食弱小,不斷壯大。
如此趨勢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周王朝滅亡,催生新王朝。
周王朝正式被他秦國滅亡,使得中國頓時陷入天下無主的狀態。
曆史的趨勢非常明顯,未來必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王朝,取代滅亡了的周王朝統治天下。
鄒衍的人生,恰巧活動在這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鄒衍強烈預感到,未來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種新型的理論,用以解釋周王朝的滅亡和自己的興起。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鄒衍糅合了五行知識和陰陽思想,創造發明出五德終始理論。
實際上,改朝換代的理論,並非鄒衍一派獨有。
傳統的儒家理論,也支持朝代更替。
孟子和荀子,將商紂王斥為獨夫,認為他罪當其死。
這些言論,代表儒家對通過暴力手段改朝換代的認可。
但儒家的學說暴露出兩個缺點,導致比不上鄒衍的學說。
一是隻解釋了一個時代改朝換代的問題,沒有對有史以來的王朝進行完整解釋,不成體係。
二是語言太過直白了,會刺痛統治者的心靈。
今天罵彆人獨夫,明天會罵我獨夫。
周武王伐商勝利後,蹂躪商紂王屍身的血腥場景。
曆經千年,猶然曆曆在目,令人難以釋懷。
相較而言,五德終始論展現出它的優勢。
它不但對有史以來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麵解釋,而且不需用獨夫等激烈語言進行論證,刺激不到統治者的敏感神經。
五德終始承認了改朝換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須的。
而且確認了,每個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
這對於他這樣的統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誘惑性。
可能鄒衍創造這個理論的原本意願,並不是為秦朝服務,而是更希望自己的齊國承擔起統一大業的責任。
但齊國不堪大用,幾番折騰,幾乎導致國家滅亡。
自此以後,齊國君王就變得胸無大誌,安靜等待滅亡命運的降臨。
隨著秦國統一中原步伐的加速,他招攬五湖四海的士人,鄒衍的弟子們也來到秦國。
他對百家流派的學說嗤之以鼻,唯獨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論情有獨鐘。
他發現,它不但認可改朝換代行為的正當性,而且確認秦朝取代周朝統治天下合乎天命規律。
雖然他迷信武力,但改朝換代畢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自己用兵多年,殺人無數,難免落人口實。
擁有這樣與法家製度並不衝突的完美理論進行粉飾,讓百般挑剔的士人們無可置疑,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他在統一全國的那一年,用五德終始的邏輯向全天下闡釋了改朝換代的事實。
周朝為火德,水克火。
所以秦朝為水德,這是天命流轉的必然。
而周王室東遷時代,秦文公出獵,於渭水之畔捕獲黑龍,被視為預示秦朝必將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不過較為尷尬的是,他自信秦朝要傳至千秋萬世,與五德終始論存在內在矛盾。
他隻看到五德終始確認了秦朝開始的合理性,沒有看到它也確認秦朝終結的合理性。
五德相代,沒有一個王朝能永世長存,秦朝也不例外。
他夢想實現一世、二世直至萬世的統治,最終被現實殘酷擊敗。
“古人片麵認為地球為方形的,我們位於中央,邊緣都是海,分為東南西北四海。”
“以方位定位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至全國各地。”
“不僅可以用來泛指全世界各地,還指四鄰
各族的居住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