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先秦:儒家創立(2 / 2)

“實際上,這兩句話看似好理解,但沒有那麼好把握。”

“孔子的弟子曾子對儒家思想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寫的《大學》是儒家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對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係統的具體的路徑。”

“一是三綱領,即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德,修養德性。”

“親民,與人和諧相處。”

“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學習實踐。”

“致知,豐富自己的知識。”

“誠意,誠懇做人。”

“正心,端正心態。”

“修身,修養心性。”

“齊家,把家庭關係搞好。”

“治國,治理好自己的小諸侯國。”

“平天下,為天下太平做出貢獻。”

“這個路徑得到後世很多人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深遠。”

“後世儒家思想的各種流派,都繞不開這個路徑。”

曾子:老師把衣缽傳給我,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待,沒有讓儒家在我手裡敗落。

顏回一直侍老師如父親,而老師對顏回也視如己出。

顏回悟性高,且為人謙卑,老師最初想讓顏回做自己衣缽的傳承人。

可惜顏回這個最合適的接班人死了,老師隻得重新物色合適的接班人。

在老師的眾多弟子中,論做學問,論辦事能力,論教導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強的。

但為了確保儒家的學說能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老師毅然選擇了他。

用老師的話說,他發之不足,守之有餘,能把守好儒家這份傳承。

事實證明,老師的眼光確實厲害,他這個接班人選對了。

他把從老師那裡學來的學問,原原本本傳授給了老師的孫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學問原原本本地傳給了孟子。

這兩人分彆寫出了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足以說明他這個過渡接班人的稱職。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稱學習孔子是他畢生的願望,以孔子思想的繼承人自居。”

“孟子所處的時代,在當時的思想意識領域裡,主要是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影響為最大。”

“楊朱學派主張為我,墨家學派主張兼愛,他們都反對儒家仁愛的原則。”

“當時攻擊儒家學說最激烈的是墨家學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當作思想戰線上鬥爭的主要對象。”

“孟子反對墨子的兼愛思想,使得儒墨之爭成為這一時期思想戰線上的主要內容之一。”

“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皆可為堯舜。”

“這就鮮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問題了。”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已談到成才的具體方法。”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流傳甚廣,給後世很多啟發。”

“在孟子看來,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備的。”

“通過後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這裡講的堯舜,並非專指堯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這個基礎上,孟子主張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應該按照善的標準去行仁政,造福千千萬萬的百姓。”

“荀子年輕時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和學習儒家經典,以及從事講學和著述。”

“荀子曾經兩度入齊,在此講學為師,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

“他曾企圖說服齊國實行儒家的仁義王道,選賢任能,重用儒者,後離齊去楚。”

“中年時他曾到秦國進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慣例,並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議。”

“荀子善於吸收和批評諸子百家的學說,提出了與孟子完全相對立的人之初性本惡思想。”

“荀子主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學者對君主的一種恐嚇。”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勸說性的,並無很規範係統的教科書。”

“但是,有悟性有經驗的學子往往都能發現。”

“孔孟的學說是健康的,展現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們的這種思想沒有通過文字完整論述,一般人的確難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張禮法並用和製天命而用之,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和發展,與孔子、孟子一起被後世稱為儒家三聖。”

荀子:我能和孔孟先賢並稱為儒家三聖,可見我的思想主張得到了後世人的認可,這就夠了。

想想他曾經遭受到儒家學子的冷嘲熱諷,如今一切都釋然了。

後世人為他正名,這是給他最大

的認可,讓他心中的怨氣一掃而空。

由於他主張儒法並用,成了儒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