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漢代:獨尊儒術(1 / 2)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全本免費閱讀

第330章 漢代:獨尊儒術

蘇晨講述完儒家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各朝古人對接下來的階段極為感興趣。

尤其是漢武帝和董仲舒,他們是推動儒家發展的關鍵人物。

儒家之所以能占據數千年的統治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由董仲舒所建議,漢武帝詔定的思想方針。

董仲舒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與其他學派優勢互補形成了新儒學,在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統的建設,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儒家發展的第二階段,西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主流思想。”

“西漢初年,由於之前連年戰爭,民生凋敝。”

“為了安定人心,恢複生產。”

“漢初統治者奉行黃老之學,以無為而治作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

“西漢統治者采納道家無為而治建議,與民休息,創造了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隨著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中央統治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加深,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已不再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

“及至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中央皇權得到極大增強。”

“而自漢朝建立之始,儒學就在儒家學者的努力下逐漸複興。”

“漢武帝時期儒學在法家、道家等流派鬥爭的過程中,已逐漸占據優勢地位。”

“漢武帝征召天下名儒入長安尋求國家治理方法,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某些思想引入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體係。”

“董仲舒認為大一統是天地常理,要維護國家政權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必須強化皇權。”

劉徹: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來得正是時候。

他年僅16歲即位,可即位之初麵臨的形勢並不樂觀。

儘管經過了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但當時的社會矛盾依舊突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邊患嚴重,匈奴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

對漢朝的邊境時有侵擾,對大漢的穩定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

二是景帝時采取的削藩政策,造成了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

儘管叛亂被平息,各地封國也被取締或削弱。

但這也造成了之前休養生息積累下的財富被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本。

三是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政治體製架構,還不完善,還有很大的隱患。

尤其是皇權受到了各方政治勢力的牽製和束縛,不能形成強有力的政治運行體係。

麵對複雜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形勢,年紀輕輕的他極度渴望衝破舊有製度的牢籠。

他渴望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心中的宏偉藍圖。

而這一切都要從一件事開始做起,那就是加強皇權。

加強皇權說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尤其是對於那時稚嫩的他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隨著秦朝實現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得到確立。

但在已被分封思想和君臣共治天下的思想浸染了近千年的百姓心中,要完全適應這一思想的轉變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他在即位之初,皇權所受到的牽製和威脅尤為明顯。

有來自太後勢力的威脅,也有來自外戚勢力的威脅,更有來自相權勢力的威脅。

他的祖母竇太後和母親王太後,這是兩個權力欲比較重的女人。

儘管在他即位之初,兩位太後對穩定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權力的控製嚴重影響到了皇權的威信。

朝堂大事不經過太後的決斷往往得不到解決和落實,使他處處掣肘卻又不好發作。

既然太後勢力如此強盛,那麼依附於兩位太後的宗族勢力自然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他在位初期對任命外戚擔任高官其實並不排斥,畢竟剛剛即位,還要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祖母和母親。

而外戚作為有血緣關係的宗族,用起來也比外人更加放心,這是人之常情。

可隨著他的皇位逐漸穩固,對政治有了自己的理念和計劃後,外戚勢力的存在就慢慢變成了阻礙自己施展拳腳的絆腳石了。

而這些位高權重的外戚依仗著太後的勢力驕橫無禮,令他不能容忍。

漢朝建立後,丞相一直發揮著統領百官和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丞相可以開府稱製,擁有自己的班底。

即使他這個皇帝吩咐丞相辦事,也要按照規定走流程。

可以這麼說,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即使他也要讓其三分。

麵對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以及對皇權的巨大威脅,他不會任由這種局麵繼續發展下去。

他要打破這令人生厭的枷鎖和束縛,他要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他的心中,生命不是用來爭權

奪利的,而是用來開疆拓土成就一番偉業的。

為了能改變這種局麵,他采取了一係列變革措施。

設置內外朝限製相權,施行推恩令限製封國權力,開創察舉製選拔人才等等。

這些措施雖然有效但還停留在製度層麵上,在思想層麵上他也找到了一條實現宏圖霸業的良策,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此,董仲舒提出了兩個主要思想,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

“隨著漢初社會經濟的逐步恢複,對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統現實渴望與訴求日益強烈。”

“董仲舒在吸收融合先秦諸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思想。”

“在這一理論中的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最高範疇,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天人感應的核心內容與理論基點。”

“董仲舒的天統攝了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道德之天的三重涵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