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漢代:獨尊儒術(2 / 2)

“在自然之天的意義上,天是由天、地、人、陰陽五行等因素構成的。”

“在主宰之天的意義上,天不僅是世間萬物的締造者。”

“具有人格意誌的天還作為至高神統治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類及人類社會進行賞罰獎懲。”

“在道德之天的意義上,天具有道德倫理屬性。”

“人特指最高統治者,普通百姓是不能與天發生感應的,隻有皇帝才有與天進行感應的特權。”

“董仲舒認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與人類社會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係。”

“天和人相類相通,天能乾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因此君主應該順應天意,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狀態。”

“在天人感應學說中,天顯祥瑞和天降災異是天人感應的兩個基本表現。”

“在董仲舒看來,君主是上天之子,他奉承天的旨意,代表天統治管理人類社會。”

“天人感應實際上就是天與天子之間的感應,上天通過祥瑞和災異的現象來顯現自己的意誌。”

“君主如果治理有方,政治修明,便會感動上天,天就會顯祥瑞以示嘉獎。”

“而災異與祥瑞相對,指的是事情發展過程中壞的兆頭,包括天文現象,自然災害等。”

“當統治者不遵循天道之時,上天首先降下災害以示譴告。”

“如果仍不知省悟,上天則生成怪異來警懼。”

“再不知道改變,就會出現傷敗的情形。”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確立了儒學在國家統治思想與意識形態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為漢代大一統提供了時代特性與現實意義的理論基礎,並進一步將其落實於社會治理的實踐中。”

“此思想不僅為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是為儒生集團防止君權過度歪曲保留了一個思想工具。”

“此外,天人感應思想還影響了漢代的政治法律製度,對後世文學創作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綱五常,簡稱綱常,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認為臣、子、妻應該服從於君、父、夫。”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規範和道德意識,是由天決定的,用以保障實行三綱。”

“三綱五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政治倫理準則,是宗法製封建等級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作為封建社會道德準則的三綱五常,對封建時代的傳統社會和專製政治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但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衰敗,三綱五常逐漸凝固和僵化。”

“從曆史意義層麵來看,三綱五常經過董仲舒的論證。”

“完成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形成和確立,中國的封建倫理道德進一步規範化。”

“三綱五常的綱紀規定了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並據此構建了封建社會政治文化模式,為其後約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提供了思想統治基礎。”

“三綱五常的道德論對統一的多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對於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綱與五常二者相互結合,構建出中國封建道德體係,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其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涉及宗法製封建社會中的國家政治生活關係,家庭中的倫理生活關係,在客觀上解決了政權、夫權、父權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

“仁、義、禮、智、信五常涉及人際交往的關係,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解決了政治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問題。”

“三綱五常貫穿於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麵,是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綱領,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成分與重要內容。”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是在思想上消滅諸子百家思想,而是吸納消化吸收融合到儒家思想。

漢初的無為而治,雖然實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

但也正是因為無為,儒家和道家爭論不休,中央和地方貌合神離,來

自匈奴的威脅越來越大。

大漢王朝在思想上、製度上、外交上的問題始終沒有完全解決,這一切都交到了漢武帝手上。

武帝好大喜功的個性,必然不甘心無為而治。

這就需要一套權威的思想體係作為理論基礎,以實現武帝的野心。

竇太後一去世,早已按耐不住的漢武帝立即詔令全國尋天下名士,問治國良策。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和他的天人三策橫空出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三個主要思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尊王攘夷以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解決的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高祖皇帝當年打天下的時候,靠的是武力奪取政權。

但是他卻認為,高祖之所以能當皇帝,是因為生下來就是當皇帝的命,這是天意的安排。

當然,並不是他說一句君權神授老百姓就會認可的。

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

他吸收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等觀念,結合儒家的自然法則和人規範,進而引出天子受命於天的核心觀點。

他還強調,天道體現於人間,其實質就是三綱五常。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的同時,他又強調天人感應。

皇帝受命於天治理人間,如果做的好,老天就會降下祥瑞。

如果做的不好,老天爺就會降下天災示警,約束皇帝的德行。

而到底什麼才是祥瑞,什麼才是災變,這些祥瑞和災變又預示著什麼。

最終解釋權又都掌握在儒家手中,進而形成儒家士大夫和帝王之間的思想共識。

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解決的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治的問題。

漢初分封所產生的曆史問題,讓每一位皇帝頭疼不已。

高祖通過逼諸侯造反剪除異姓王,文帝通過打壓諸侯分化同姓王,景帝通過削藩壓製諸侯王。

到了武帝這裡,再也不用搞什麼陰謀陽謀。

直接來一句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回諸侯王的封地。

徹底將先秦時期裂土封侯的舊思想掃進曆史垃圾堆,一舉解決地方諸侯問題。

真正做到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