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詩聖杜甫(2 / 2)

特殊的家庭環境,讓杜甫有了既自卑又狂妄的一麵。

也正是年少時的經曆,對杜甫以後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杜甫早年也去過很多地方,十幾歲的時候就四處漫遊,從小就有著為國效力的雄心壯誌。”

“在他遊曆數載後,參與科舉考試,沒有中舉。”

“後來杜甫依舊沒有放棄觀覽大唐山河的心,四處遊離,用心去觀察,描繪出了一幅幅美好的藍圖。”

“那一年,他寫下名垂青史的一首詩《望嶽》。”

“那時的他站在山頂,看著山腳的美景,雄心壯誌不禁湧上心頭。”

“那時候的杜甫還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他把自己的抱負和雄心都寄托在這首詩中。”

“可以看出,早年的杜甫,並不是隻顧遊曆天下的無業遊民。”

“而是渴望站在山的頂峰,站到最高的地方,看著更宏偉的景觀。”

“事實證明,杜甫有誌向,也有這個能力。”

“隻是他的一生太悲苦,也正是這個悲苦,造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杜甫為了他早年的心願,再一次參加了翰林院舉辦的科舉考試。”

“可是時運不濟,當時杜甫去長安考試的時候。”

“宰相李林甫的權勢炙手可熱,如日中天。”

“李林甫出身非常顯赫,仕途很順,基本是一直晉升。”

“他是為張九齡代相,後來被加封了晉國公。”

“李林甫的權勢非常大,當了19年宰相。”

“但是李林甫上任以來一直培植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

“在後期,李林甫大權獨握,排擠賢臣和人才,反而重用安祿山等奸臣。”

“李林甫權勢滔天,使得唐玄宗後期人才凋零。”

“當時杜甫參加考試的時候,李林甫嫉妒賢才,將來參加科舉考試的所有學子全部落榜,當然杜甫也包括在其中。”

“杜甫這下子一下就沮喪了,自己辛辛苦苦,過著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生活,卻無法金榜題名。”

“這段時期,杜甫非常失落,他在長安待了十年。”

“這十年他一直都四處奔走,投奔權貴,可是沒有人搭理他。”

“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不穩定,溫飽都成問題。”

“這段時間,他非常鬱鬱寡歡,被困在長安。”

“發現無論是討好權貴,還是科舉都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非常的憂鬱。”

“杜甫依舊沒有放棄,在天寶九年,他獻賦給唐玄宗看。”

“唐玄宗看了之後,覺得杜甫是個可造之才,想對他委以重任。”

“可是官場非常的勾心鬥角,李林甫怎麼咽得下這口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於是李林甫就設計了一場戲,杜甫仍然沒有得到重用。”

“天寶十四載,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這種小官。”

“但是杜甫覺得授予他這個官職是對他的侮辱,於是不願意為了那五鬥米折腰。”

“朝廷又將杜甫改任為參軍,也是一個官職不大的小官職。”

“杜甫也在自己的詩裡提到過自己曾經擔任過參軍的事實,其實這些官職也隻是有名無實,虛職而已。”

“杜甫當時已經44歲了,來到長安10多年,他慢慢學會了接受現實。”

“當初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骨氣,隻會讓自己一家老小陷於貧寒和溫飽都成問題的困難中。”

“因為杜甫的官職基本是虛職,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

“杜甫每個月很夠領到的俸祿也是少得可伶,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了嚴重問題。”

“那一年,杜甫的小兒子餓死在家中。”

“杜甫為此寫了一首著名的《石壕吏》,讓人非常心碎。”

王安石:杜甫在長安時期和李白的相遇,堪稱中華文學史上偉大的相遇。

杜甫和李白實際的交往其實很有限,但卻很有意義。

杜甫和李白真實相處的時間,集中在天寶年間。

杜甫陪李白渡過黃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訪得道高人。

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尋訪大詩人高適,登台飲酒。

第二年秋天,兩人又在兗州重逢。

兗州之會後,兩人雖然再無相見,但杜甫經常有詩來表達想念。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被卷入永王的軍事行動中,因此下獄。

杜甫牽掛不已,連著好幾晚夢到李白,並為此作詩留念。

從某種程度上說,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個參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個自我的投射。

杜甫在詩裡說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說自己。

對於杜甫來說,李白出現在他最迷茫的時候。

讓杜甫求取功名利祿的世俗壓力下,看到了一種灑脫的人生。

自古以來,在同一領域的巔峰人物,有很多終生難以相遇。

隻有李白和杜甫,同處一個時代,並且他們彼此相遇了。

杜甫和

李白的相遇,是文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是太陽與星星的相遇,或許隻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

李白具有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這一點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