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全本免費閱讀
第336章 詞聖蘇軾
當你感到迷惘之時,不妨再讀一次蘇東坡。
有人說,人生不讀蘇東坡,讀儘詩書也枉然。
少年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
但長大後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是蘇東坡,我們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遇見他。
記得上學期間,需要背誦蘇東坡的詩詞。
總想罵幾句這些又長又拗口的古文詩句,根本不理解背誦的意義。
直至長大後,偶爾感慨時。
想起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每當失意沮喪時,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在時代洪流滾滾向前,或許我們都不過其中的一粒沙。
所以每當想起曾經背誦過的詩句,會讓內心得到釋然。
蘇軾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均取得很高成就,在醫藥、飲食、水利等方麵也有所貢獻。
蘇軾是宋代詩歌的代表人物,在創新宋詩新麵貌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對詞體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將詞抬高至與詩同等的地位,並開創了豪放派詞體。
“公元1036年,蘇東坡出生於四川眉山。”
“眉山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在兩宋期間,考中進士的人數便有八百多人。”
“蘇軾在這個進士之鄉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顯露出過人之處。”
“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隻比他小三歲。”
“童年時期,父親蘇洵常年遊學在外,蘇軾和蘇轍的啟蒙教育落到滿腹詩書母親陳夫人身上。”
“公元1042年,報考三次科舉不中的蘇洵回到家鄉,他將畢生所學和精力放到兩個兒子身上。”
“兄弟倆從小接觸兩漢經學,為了加深記憶,蘇洵還讓蘇軾手抄漢書和莊子。”
“莊子清靜無為,不求名利,淡然生死的思想,為蘇軾日後坎坷動蕩的一生受益匪淺。”
“公元1056年,寒窗苦讀十幾年後,47歲的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離開眉山老家,赴京趕考。”
“那一屆科考群英薈萃,人才濟濟,堪稱千年一遇。”
“科舉第一榜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程朱理學的創始人程顥與朱熹。”
“還有寫下橫渠四句傳天下,38字的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一屆科考9人成了當代宰相,24人被宋史立傳,堪稱神仙打架。”
“當時北宋文壇流行空洞浮華的文章,文壇領袖歐陽修決心扭轉這股風氣,蘇軾幸運的遇上了這位主考官。”
“科舉製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為防止作弊實施胡名製,還有專人負責抄寫,防止主考官認出考生筆記。”
“當時歐陽修看完蘇軾的試卷讚歎不已,理應評為第一。”
“但歐陽修轉念一下,如今天下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除了自己弟子曾鞏外,恐怕無人能寫出這種文章。”
“如果將弟子曾鞏排在第一,難免會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實。”
“因此,為了避嫌,本應第一的試卷被定位了第二名。”
“誰知道科考放榜後,歐陽修為之一震,作者竟然是蘇軾。”
“於是歐陽修將蘇軾舊文全部翻看一遍,更是驚讚不已。”
“在歐陽修的舉薦下,蘇軾文章驚豔整個宋朝。”
“再加上蘇軾、蘇轍兩兄弟一同中進士,父子三人一時風光無限。”
“蘇軾展露頭角後,步入大宋官場,擔任鳳翔府判官。”
“弟弟蘇轍跋涉百餘裡,陪同他遠送至鄭州,最後與他懷著依依不舍告彆。”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飄搖不定。”
“無論身處何地,總是有天下何處不為家的氣勢。”
“唯有在弟弟麵前,他才展現出內心的脆弱和依賴。”
“每一次與蘇轍分離,都在他心頭激起無儘的思念。”
“蘇軾的詩詞中,子由這一字出現頻率最高,達到了229次,而這正是蘇轍的字號。”
“公元1063年,宋仁宗的駕崩。”
“蘇軾結束了在鳳翔府三年的任期,回到了京城。”
“新上任的宋英宗早已耳聞蘇軾的聲名,欲將其提拔為翰林院成員。”
“然而宰相韓琦卻反對此舉,主張按常規考試選拔,讓蘇軾掌管閣之職。”
“蘇軾知情後並未抱怨,反而心懷感激,認為韓琦是為他好。”
“於是他參加了管閣考試,以第三等的成績入選,受職使管。”
歐陽修:在詩詞方麵,如果說蘇軾是詞聖,的確無可爭議。
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
蘇軾在政治上較為複雜,屬於保守派。
青年時期有改革的要求,當朝廷起用王安石變法。
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斥。
他曆任地方官,被貶職到黃州,閒居多年。
後來朝廷啟用司馬光,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當權後,再次啟用蘇軾。
舊黨廢除新法,蘇軾不滿舊黨,再次遭到排斥。
待到新黨再執政,蘇軾被貶到偏遠的海南地區。
也正是一貶再貶的悲慘人生經曆,讓蘇軾的詩詞創作達到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蘇軾的詞直抒胸臆,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其詞十分從容,堪稱無事不可說。
蘇軾擴大了詞的題材,從教坊淺唱低吟中脫穎而出,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在詞作中常常通過豐富的聯想,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物與人結合起來。
他的詞有通俗易懂的語言,纏綿不儘的情感,情感淒涼哀怨,膾炙人口。
有時借古抒胸,感歎自已空有報國之心,無法實現報國願望的苦悶心情。
正是因為蘇軾的詞文筆極佳,在詞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這才得以被稱為詞聖。
“然而,蘇軾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命運卻開始多舛。”
“同年五月,妻子病逝,年僅27歲,留下不到7歲的兒子。”
“妻子自16歲起就嫁給了蘇軾,成為他的賢內助。”
“她聰慧而謙遜,舉止得體,常在蘇軾讀書時陪伴左右,給予關懷和建議。”
“蘇軾對妻子的依賴深深根植於心,以至於十年後的一夜,他夢見了妻子。”
“在昏暗的燈光下,他提筆寫下了淒婉的詞作《江城子》,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淒涼。”
“然而,不幸卻像潮水一般不斷襲來。”
“第二年的四月,父親蘇洵再次與世長辭,享年58歲。”
“儘管英宗皇帝以及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想要賜予蘇洵厚禮,但蘇軾卻謙遜的拒絕。”
“蘇軾和蘇轍兄弟抬著父親的靈柩回鄉,按照慣例開始守孝。”
“公元1068年,33歲的蘇軾結束了守孝期,而此時他已經曆第三朝皇帝。”
“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準備實施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富國強兵,從動機和目的上看,這是無可厚非的。”
“新法實施的第一個月,王安石就罷免了14名禦史。”
“迅速清除了反對派的勢力,拉開了新舊兩黨激烈鬥爭的序幕。”
“然而,蘇軾也即將麵對風雲變幻的政治局勢。”
“在宋神宗急於改革,王安石專斷專行的背景下。”
“蘇軾明知是以卵擊石,還是忍不住要發聲。”
“他寫下了《上神宗皇帝書》,就經濟軍事和變法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但顯然,蘇軾勸誡無法扭轉大局。”
“王安石變法進行到第三年時,歐陽修選擇辭官隱居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