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因懷才不遇,投奔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做了幕僚。
王仲宣身材矮小,又常年患有疾病,體質孱弱。
經常請他前往診治疾病,因此他們二人交往頻繁。
他有一次遇到王仲宣,見對方臉色不好就曾告誡過。
王仲宣已經染上病了,應及時治療,否則四十歲會掉眉毛,那時不僅不容易醫治,此後半年命將不保。
當時王仲宣年僅二十歲,正是春風得意,聽後非常不高興。
認為他是在炫耀自己的醫術,也沒有吃他開的藥。
果不其然,二十年後,王仲宣果然掉眉毛了。
這時想再治病可已經來不及了,此後隻活了半年就去世了。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他的醫術已經日趨精進。
現在回想起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他萬分慶幸自己選擇學醫這條路。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被病魔吞噬,以致於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其中又以東漢靈帝時期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疫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麵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
“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
“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製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儘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
“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張仲景承襲家門,在漢靈帝時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
“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舉孝廉的選官製度,舉孝廉是漢代發現和培養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
“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舉薦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
“被舉學子除了博學多才外,還必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
“在漢代,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科目,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
“在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
“但他任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
“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
“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百姓治療,自己的醫術就不能長進。”
“於是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這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
“他端端正正坐在大堂上,挨個仔細為百姓診治。”
“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百姓這一消息。”
“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
“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百姓,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間藥方,進行認真研究。”
“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
“有一次張仲景聽說襄陽城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背瘡很有經驗。”
“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裡,去拜王神仙為師。”
“對王神仙在藥性、醫道各方麵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
李時珍:張仲景被後人稱為醫聖,這不僅是對他高超醫術的高度褒揚,更是對他醫者仁心的由衷稱讚。
要被推崇為聖人,這個標準還是非常高的。
聖人並非什麼人都能當得,僅僅有卓越的貢獻還不夠,更要有醫者仁心,心係百姓。
在醫德醫風上,張仲景為後世醫者樹立了典範,他的善德善心善行被世人銘記。
在東漢末年亂世,張仲景舍棄功名,曆經萬千磨難,寫就《傷寒雜病論》。
這本活人書拯救無數百姓性命,甚至可以說拯救了中華醫學文明。
《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共分十六卷,係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把中醫的臨床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後世的醫者更加將其中的三百多個藥方稱為經方,這些經方也從此成為醫家用藥的標準。
張仲景坐
堂行醫,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患者,遇到了各種疑難雜症。
在為病人醫治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大量采集民間藥方,進行認真研究探索,醫術也更為精湛。
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診斷實例,提出了辨證論治,即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所收集的信息和症狀,通過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通過辨證論治可做到精準治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這成為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傷寒雜病論》這部醫術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
形成了獨特的中醫學思想體係,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高尚的醫德和在醫學上的貢獻,使他在醫學史上享有殊榮。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實至名歸,理應受萬世敬仰。
“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
“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五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
“一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