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殺掉自己皇帝兒子的第一位不是胡充華,北魏時馮太後就殺掉兒子獻文帝拓跋弘。
但是獻文帝拓跋弘不是馮太後親子,胡充華殺的則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在北魏這個鮮卑族建立的國家有一個傳統,那就是立子殺母。
所以北魏皇帝的嬪妃都為了保住性命不願意給皇帝生娃,就是懷孕了也都偷偷墮胎。
但是胡充華卻不怕死,寧願一死也要為北魏宣武帝元恪生兒子。
胡充華也為起生下一個皇子元詡,這樣的壯舉一時成為佳話。
“胡充華是北魏宣武帝時期司徒胡國珍的女兒,她的原名史書沒有記載。”
“她入宮後備受宣武帝元恪的寵愛,生下皇子後被晉升為充華。”
“宣武帝元恪死後,她一手操縱朝政,窮奢極欲。”
“後來為了能夠牢牢地掌控權力,甚至毒殺自己的兒子。”
“因此導致領民酋長爾朱榮禍亂都城洛陽,北魏從此進入了滅亡的倒計時。”
“胡充華剛出生就有異象,赤光四照。”
“她小時候有方士為她占卜,說她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
“這些話儘可一笑了之,可能是胡氏在給自己造勢。”
“胡充華非常聰明,多才多藝。”
“她能走進宣武帝元恪的視線順利入宮,主要得益於她的姑姑。”
“胡充華的姑姑是個尼姑,業務技能精湛,能說會道。”
“被元恪請去講佛法,她也借機向元恪介紹這個侄女。”
“元恪因此對胡充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召她入宮。”
“胡充華入宮後憑借自身的才能,幫元恪處理朝政得心應手。”
“而且受她姑姑的影響,還懂點佛法,所以她很受元恪寵愛。”
“北魏的祖製,是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
“因此很多嬪妃都不敢生兒子,更不敢讓兒子被立為太子。”
“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元恪頻喪皇子,而這讓胡充華看到了機會。”
“她曾公開對妃子們說,怎麼能因為個人的生死讓天子沒有子嗣呢?”
“她在私下裡態度也很堅決,隻要生下來的是兒子,就算自己死了也無所謂!”
“無論這話是有心還是無心,這樣一來,元恪對她更加疼愛了。”
“公元510年,胡充華生下皇子元詡。”
“元恪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不讓包括皇後和胡充華在內的妃子接近他。”
“可能元詡的出生讓元恪對胡充華不隻是寵愛,還有了很強的感激情緒。”
“所以他沒有遵循祖製,而是保留了這個妃子。”
“當然,如果他知道後來發生的事可能就不會心軟了。”
柳如是:北魏馮太後,把孫子拓跋宏培養成了一代明君。
拓跋宏也叫元宏,史稱孝文帝。
自馮太後臨朝稱製後,推行漢文化。
孝文帝拓跋宏執政時,更是將推行漢文化,推到了最高潮。
他除了遷都洛陽之外,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改複姓為單姓,拓跋氏改成了元氏。
孝文帝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希望北魏的疆土,能在他的手裡不斷變大,於是常年在外領兵打仗。
在一次禦駕親征的路上,孝文帝因傷而亡。
17歲的太子元恪繼位,即宣武帝。
胡充華是元恪的後妃,但是她不是憑美貌被選進的皇宮。
而是多虧了有一個信奉佛教,能講解佛經的姑姑。
在她16歲這一年,有一天,姑姑入宮給宣武帝講解佛經。
順便以身體不舒服,需要侄女為伴的名義,把她帶進了宮。
出身並不是名門望族的胡充華,一進宮便被皇宮的富麗堂皇所吸引,甚至做起了入宮為妃的美夢。
有了夢想就有了希望,繼而就有了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行為。
宣武帝見到容貌秀麗的胡充華,也十分喜歡,便問她懂不懂佛經。
宣武帝讓她說來聽聽,胡充華真當然求之不得。
她口齒清晰的講解,珠圓玉潤的聲音,讓宣武帝心頭一喜,當天便把她留在了宮裡。
胡充華雖不是傾國傾城之姿,但是她從小聰明伶俐。
不僅讀了好多書,而且還會騎馬射箭,同時還跟著姑姑出家修行學佛講經。
所以,她一張口宣武帝便誇她口齒伶俐,繼而封她為承華世婦。
但是,胡充華並不介意,隻要入了宮邁開了第一步。
她覺得自己就有機會,成為後宮之主。
於是,她開始留意後宮的一切。
她發現宣武帝沒有兒子,從皇帝沒有兒子這件事上,她發現有機可乘。
雖然她知道,她的決定有可能會讓自己送命。
但是如果不借機賭一把,或許她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她是屬於為達目不擇手段,甚至願意拿性命賭一把的人。
北魏有個規定,就是凡生了兒子的後妃,隻要兒子被立為太子,母親就得被處死。
由於這條規定太過殘忍,致使後宮中的嬪妃,寧願不生孩子,也不想被賜死。
有的甚至為了保命,讓自己的兒子猝死在繈褓之中。
胡充華不害怕死,她知道憑現在自己的地位,就這麼熬著就算熬到死,也不一定能有出頭之日。
她一定要給皇上生個兒子,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後宮中美女如雲,自己雖然長得不醜,但也不是最出色的。
於是,她時常對宮裡人說,皇上怎麼能沒有兒子呢?後妃怎麼能因為怕死而令天子無後呢?
她說這句話是為了讓身邊人,把這句話傳到皇帝耳朵裡。
沒有皇子就代表沒有皇位繼承人,皇帝當然為了這件事憂慮不已。
現在居然有人不怕被處死,甘願為他生兒子,宣武帝立即召胡充華侍寢。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胡充華的精心策劃下,她為宣武帝生下了兒子元詡。
終於有兒子了,宣武帝大喜,晉封胡充華為貴嬪。
離皇後之位隻隔了左右昭儀,她知道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公元515年,33歲的元恪撒手人寰,年僅5歲的太子元詡即位。”
“一個5歲的小孩子能懂什麼,這年扶持元詡繼位的於忠把持朝政。”
“沒過多久於忠矯詔殺了反對他的郭祚、裴植等人,免了高陽王元雍的職務。”
“很多大臣對此十分不滿,紛紛選擇支持太後胡充華攝政。”
“至此,胡太後的光輝時刻到來了!”
“初次掌控朝政的胡充華,可謂是春風得意。”
“一方麵,她給自己的老爹胡國珍和族人們升職加薪,壯大家族勢力。”
“另一方麵,讓彆人上書時稱她為陛下,她也自稱朕。”
“除此之外,她還越俎代庖。”
“借口自己的兒子孝明帝元詡還小,不能主持祭祀,就執意代行祭祀。”
“這讓她出儘了風頭,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當然,有了權力還不夠,還要釋放自己的欲望。”
“胡充華受姑姑的影響懂點佛法,信仰佛教。”
“她掌權後斥巨資建造永寧寺,做佛事時動輒上萬人參與,排場浩大。”
“此外,她還逼幸元恪的弟弟元懌,豢養男寵,私生活非常放縱。”
“當然,除了享受權利的甘甜,她還非常喜歡收買人心。”
“她巡視一處國庫,隨行的有一百多人。”
“她慷慨的讓眾人憑自己力氣拿走布帛,隻要能拿得動就都歸他們所有,這讓眾人非常高興和感激。”
“胡太後這種奢侈放縱的生活過了沒多久,就激起了大臣們的不滿。”
“逼幸元懌更是讓元叉和劉騰嗅到了強烈的危機感。”
“元叉是胡太後的妹夫,仗著胡太後的寵信行事驕縱。”
“因此多次受到元懌的管製,而劉騰因為一些原因和元懌關係很差。”
“這樣,元叉、劉騰有了共同的對手。”
“他們一拍即合,手段也比較極端,直接發起政變殺元懌。”
“把胡太後幽禁在宣光殿,宮門日夜緊閉。”
“劉騰親自掌管宮門鑰匙,隻是定時供應吃喝。”
“這個時候的胡太後忍饑受凍,甚至連見兒子元詡一麵都成了奢望,淒慘無比。”
李師師:胡充華是北魏武始侯胡國珍的女兒,由於出身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