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每每提到三國,總是繞不開曹操這個人物。
三國紛亂,群雄並起,然而最為耀眼的也不過其中幾位。
曹操以其複雜之性格、功過之評說,在起承轉合的曆史舞台上經久不衰。
說起曹操,各有評述。
他身份多重,既是政治、軍事家,也是文學、思想家。
戰場上,以少勝多、勝不驕敗不餒。
用人上,不計前嫌,唯才是舉。
文學上,開建安之風,揚豪邁之氣。
他以絕佳的人格魅力征服古今,在星辰浩瀚的曆史銀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瞞。”
“曹操從小就很機敏,但是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彆的才能。”
“靈帝熹平三年,曹操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做了郎官。”
“靈帝光和元年,曹操因受其堂妹夫牽聯被免職,但於次年再次被朝廷召回,仍任議郎一職。”
“靈帝光和七年,黃巾軍起義,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
“因討伐穎川的賊寇有功,升遷為濟南相。”
“任濟南相期間,曹操罷免依附皇親國戚的官吏,禁止濫設祭祀等活動,使得濟南逐漸安定。”
“但當時賣官製度風行,曹操不肯迎合權貴,托病辭官。”
“靈帝中平六年,董卓發動叛亂,廢漢少帝劉辯,另立劉協,即為漢獻帝。”
“隨後,董卓上表推舉曹操為驍騎校尉。”
“但曹操因不願接受董卓的舉薦,改名更姓後逃回老家。”
“曹操在逃亡至中牟縣時,被當地亭長逮捕,遣送至縣裡,後因有人為其求情,曹操得以釋放。”
“回到陳留郡的曹操散儘家財聚集士兵,為討伐董卓做準備。”
“獻帝初平元年,袁紹、袁術等人號召聯合各路諸侯,組成同盟軍,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曹操以代理奮武將軍的身份加入盟軍,並且提議袁紹聯軍立即出兵董卓,遭到聯軍盟主袁紹的拒絕。”
“於是,曹操獨自領兵去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曹操的軍隊損失慘重。”
“後因其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馬匹讓給了他,曹操才得以逃脫。”
“獻帝初平二年,曹操協助東郡太守平定盤踞在附近的黑山賊。”
“因功封為東郡太守,設郡治於東武陽。”
“此後曹操接連討伐黃巾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曹操被迎為兗州牧。”
“任職兗州牧期間,曹操繼續討伐黃巾軍,追其至濟北,收獲降兵三十餘萬,改編精銳為青州兵。”
“同年,袁紹與袁術之間產生矛盾,曹操聯合袁紹多次討伐袁術,使其敗走淮北。”
“曹操的父親在董卓作亂之際,前往琅邪避難,結果被陶謙殺害。”
“曹操以為父報仇為由,在獻帝興平元年征伐陶謙,征伐期間一直屠戮徐州百姓。”
“在曹操征伐徐州之時,東郡守備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叛變,迎呂布為兗州牧。”
“曹操勢力範圍僅剩有甄城和東郡的範,形勢異常危急。”
“曹操急忙回軍攻打呂布,雙方膠著對峙了百餘日,最終因蝗災大起各自退兵。”
“隨後,呂布又率兵來攻,被曹操出奇兵製勝,擊敗呂布後的曹操陸續收複各個縣。”
“獻帝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東歸,曹操派遣部下曹洪領兵向西迎接漢獻帝。”
“袁術的部將萇奴與衛將軍董承想攔截曹洪,未能成功。”
“曹操被任命為大將軍,後因袁紹不願在曹操之下,拒絕接受太尉之職。”
“曹操便將大將軍一職讓予袁紹,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
“曹操此時手握大權,經常以漢獻帝的名義命令各路諸侯行事。”
“建安三年,曹操東征徐州,進攻呂布。”
“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
“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
“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等人,占據了徐州。”
“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
“曹操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曹操經過數年經營,實力大漲。”
孟浩然: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能打的猛人一大堆,那誰才是曹魏的第一大將。
有實力競爭曹魏第一大將的人選,分彆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淵、張遼。
這四位大將,都曾經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無可爭議的壓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評價的話,第一個出局的,大概率是張遼。
雖然在這四人當中,張遼的戰績最誇張。
白狼山之戰,張遼陣斬烏桓單於。
合肥之戰,張遼更是用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大軍。
而且,在曹魏集團所有武將當中,張遼是唯一一個進武廟的人!
但這樣的張遼,如果和要和其他幾人做比較的話,卻存在三個缺點。
第一,他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不是曹操的親戚。
第二,張遼加入曹操陣營的時間,實在太晚。
第三,最重要的是,從始至終,張遼在曹魏集團當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個將軍。
所以,張遼雖然能打,戰績也不錯,但注定不可能是曹魏的第一大將。
當然,如果說曹魏集團的外姓第一大將,那可能就非他莫屬了。
在張遼之後,下一個出局的,大概率就是夏侯淵。
夏侯淵的戰績,其實並沒有張遼那麼誇張。
但奈何人家是夏侯家的人,當年還沒起兵的時候,就替曹操頂過罪。
後來曹操起兵之後,他也一直跟在曹操身邊,功勞苦勞都不少。
最關鍵的是,夏侯淵曾經單獨負責過涼州和關中的戰事。
尤其是在涼州方向,夏侯淵十個月掃平涼州。
隻可惜後來,夏侯淵死在了定軍山,而且死得特彆窩囊,所以要稍微遜色一些。
要不然的話,夏侯淵其實是有望爭奪第一把交椅的。
所以最後,決勝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間展開了。
而在這兩人當中,夏侯惇的戰績,可能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實也是打滿全場的狠人,曹魏集團立國的主要戰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參與了。
尤其是在創業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著曹操去揚州借兵,以及後來兗州之亂力保三縣,恐怕曹操根本就撐不到最後。
但問題是,在這些戰爭當中,夏侯惇很少有獨擋一麵的時候。
夏侯惇一生當中,唯一一次單獨負責一個大方向的戰事,就是曹操進攻孫權後退走。
此後,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東線,和曹仁、張遼一起抵擋孫權,督二十六軍。
但對於夏侯惇當時的權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權負責東線戰事,以及夏侯惇負責東線的時間長短嗎,其實是有爭議的。
最後剩下的,便是曹仁。
當年曹操最開始起兵的時候,曹仁便追隨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曹操手裡總共也沒多少人。
而後來,曹魏集團所有的主要戰爭,曹仁幾乎都沒缺席。
打徐州的時候他單獨領一支軍隊,打張繡的時候他墊後救了曹操,打袁紹的時候曹仁負責對付側翼的劉備。
赤壁之戰以後曹仁留守江陵,潼關之戰曹仁正麵戰過馬超,襄樊之戰曹仁死守樊城。
這些戰爭打下來,曹仁在曹魏集團的聲望和地位,幾乎已經無可動搖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後,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戶,要比其幾個人都更多。
封邑這種東西,有時候基本可以代表這個人在當時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後來曹仁在濡須口之戰當中,損失慘重。
所以,曹操麾下這四位大將,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毫無爭議的壓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較真的話,那可能還是曹仁要更勝一籌了。
“獻帝建安五年,袁紹率領軍隊十餘萬,準備進攻曹操。”
“而此時,劉備占據徐州,與袁紹一同對曹操形成夾擊之勢。”
“此種情形,曹操覺得袁紹不足為懼,處理劉備才是當務之急。”
“於是曹操率兵進攻劉備,占領了徐州,活捉了劉備的部將夏侯博,俘獲了劉備的妻兒。”
“而袁紹那邊,猶豫反複,直到曹操大敗劉備,返回官渡,始終沒有出兵。”
“八月,袁紹大軍前後連營步步推進,靠沙堆紮營,東西延伸長達幾十裡。”
“當時曹操的總兵力不足萬人,受傷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紹大軍逼近官渡,曹操在營壘內築土山挖地道來應戰。”
“袁紹軍隊發動猛烈進攻,曹軍難以抵擋。”
“由於官渡相持日久,曹操軍隊軍糧逐漸匱乏。”
“曹操便寫信給荀彧,打算撤回許都。”
“荀彧並不讚同曹操此舉,並且力諫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錯失爭奪天下的良機。”
“曹操在聽完荀彧的分析後,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曹操與袁紹相持了數月,已經兵少糧儘,士兵疲憊困乏。”
“此時,袁紹的謀臣許攸投奔了曹操,勸說曹操進擊淳於瓊等人。”
“曹操采納了許攸的計策,便留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攻打淳於瓊,最終大敗淳於瓊。”
“袁紹得到曹操攻打淳於瓊的消息,便派張郃高覽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軍一敗塗地,袁紹和袁譚棄軍逃跑。”
“袁紹自從兵敗後,發病吐血,不久死去。”
“獻帝建安七年,袁紹去世後,治中彆駕審配等人假托袁紹遺命,擁袁尚作為袁紹繼承人。”
“獻帝建安八年,袁尚與袁譚被曹操打敗,退守至鄴城。”
“曹操聽取謀士郭嘉的計策,先行退軍,以靜製動。”
“袁尚與袁譚二人不顧曹操的威脅,忙於內鬥,袁譚不敵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機占領河北。”
“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譚聯姻,增兵援助袁譚攻打袁尚。”
“打敗袁尚後,再進攻袁譚,大敗袁譚。”
“當時三郡烏桓勢力強大,且有一些袁氏殘餘勢力混入其中,並多次入塞為害。”
“為清除袁氏殘餘勢力,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聽從郭嘉建議北伐烏桓。”
“為解決距離遙遠、糧食運輸困難的問題,曹操安排董昭開鑿出兩條水渠解決了軍糧供給問題。”
“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鄴城發兵,五月份到達目的地錦州。”
“是時,大雨滂沱阻了行軍,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當地人田疇來到曹操軍中,為其出謀劃策。”
“告知曹操有一條新的通行道路,且願意充當向導,帶大軍出發。”
“於是,曹軍在田疇的幫助下順利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