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詩人之祖曹操(2 / 2)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烏桓,假裝退兵,然後在烏桓放鬆防禦時,發動猛烈攻擊。”

“最終,曹操大敗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於混亂中逃走,投奔割據遼東的公孫康。”

“公孫康一直自恃遼東遠離中原,不願歸降曹操。”

“曹操部將提出攻打公孫康,一舉消滅袁氏兄弟,曹操沒有采納部將的意見。”

“九月,曹操率大軍從柳城返回鄴城。”

“後來,公孫康將袁尚袁熙殺害,並將二人的頭顱獻給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三公,恢複丞相製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準備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義南下征伐,進攻荊州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

“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沒有抵抗率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為抗擊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組成了孫劉聯軍。”

陶淵明:關羽去世後曹操說了10字,司馬懿說了9字,兩人水平立見高下。

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呂蒙所殺。

這個消息一傳到曹魏陣營,立刻引發了震動,尤其是曹操和司馬懿的反應。

兩人簡短的話語,卻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深度和對局勢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請群臣,酒杯剛舉起,東吳的使者便帶來了關羽的首級。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

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

這十個字,簡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壓抑已久的恐懼與釋然。

關羽,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頭的一根刺。

早年間,曹操曾對關羽有恩,甚至還為了拉攏他,封其為漢壽亭侯。

關羽雖感恩於曹操,卻始終效忠於劉備。

這樣一個既驍勇又忠誠的戰將,曹操心裡自然不能不忌憚。

每當夜深人靜,曹操都會擔心,擔心關羽的一舉一動,擔心他會成為自己霸業的巨大威脅。

而現在,關羽被殺,曹操終於可以安穩地睡個好覺了。

司馬懿的反應卻截然不同,這位一向深沉內斂的謀士,看到關羽的首級後,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情緒波動。

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

僅僅九個字,卻讓整個大廳瞬間安靜下來。

曹操愣住了,隨即恍然大悟。

關羽的死,表麵上看是東吳為討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禮,但司馬懿卻看穿了其中的玄機。

東吳此舉,是為了挑撥曹魏與劉備之間的關係。

他們希望曹操和劉備反目成仇,最好兩敗俱傷,而東吳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司馬懿洞察到了這一點,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若是一般人,可能會被關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認為這是東吳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對孫權放鬆警惕。

但司馬懿不同,他看得深遠,思維縝密。

他不僅看穿了東吳的計謀,更提出了應對之策。

不如將關羽首級厚葬,告知劉備,使其遷怒東吳。

這一句話,不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與蜀漢的直接衝突,還讓劉備將仇恨的矛頭轉向了東吳。

曹操聽完,頓時豁然開朗。

他連連稱讚司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關羽,並派使者將此事告知劉備。

果然,劉備得知此事後,怒火中燒,立誓要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

這一局,司馬懿不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機,還讓東吳與蜀漢的矛盾徹底激化,為曹魏的後續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從這兩段對話中,不難看出曹操和司馬懿的思維差距。

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在關羽之死的刺激下,表現出的卻是個人情感上的釋放。

他的十字感歎,更多的是出於對關羽的畏懼和對自己未來安全的慶幸。

而司馬懿,則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冷靜地分析了局勢,並提出了長遠的應對之策。

這九個字,凸顯了他深厚的謀略功底和冷靜的頭腦。

這場十字對九字的對話,成為了曹操和司馬懿智慧高下的鮮明對比。

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但終究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凡人。

而司馬懿,則是一個冷靜理智、深謀遠慮的智者。

正是這份冷靜,讓司馬懿在三國的紛爭中保持了不敗的姿態,最終助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政權。

“十二月,劉備與孫權大軍逆江而上與曹操大軍對峙於赤壁。”

“恰逢此時,曹操軍中瘟疫盛行,新收編的水軍尚未磨合,將士們士氣不足,在與周瑜軍隊最初作戰時被打敗。”

“戰敗後,曹操將水軍和陸軍會合,抓緊時間操練水軍。””

“並命人把船隻首尾連接,這樣一來船隻更加平穩,將士們也不容易暈船。”

“對此,周瑜部下黃蓋想出苦肉計,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來相迎時,再火燒曹營。”

“周瑜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最終借著東南風,火燒曹操的戰艦與營寨,大敗曹操,曹操狼狽出逃。”

“經過此次戰役,曹操的軍隊死傷過半,曹操擔心赤壁之戰的失敗會影響後方政權的穩固,立刻率軍回到了北方。”

“獻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譙縣,他下令建造船隻,訓練水軍。”

“七月,曹軍到達合肥,繼續南下。”

“此時,廬江人陳蘭、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駐守合肥的張遼領兵平叛,消滅了陳蘭、梅成等人。”

“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將夏侯淵率領軍隊,宣稱攻打漢中的張魯。”

“因為軍隊必定經過關中,馬超、韓遂懷疑這是曹操的陰謀,目的是想消滅自己。”

“於是,馬超、韓遂聯合關中諸將共同起兵反曹。”

“最終,曹操打敗了關中聯軍,韓遂、馬超等人逃到涼州。”

“隨後,經過多次討伐,消滅了韓遂、馬超等人的殘餘勢力,最終平定關中。”

“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軍隊從合肥出發,攻打孫權。”

“最後,曹孫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曹操無功而返。”

“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

“獻帝建安二十年,漢獻帝被逼廢後,立曹操女兒曹節為後。”

“隨後,張魯率眾歸降,曹操儘有漢中之地。”

“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率領軍隊來到漢中,劉備集中兵力扼守險要據點,始終不與曹軍正麵大規模交鋒。”

“漢中地形崎嶇,糧曹運輸困難。”

“相較於劉備軍,曹操軍糧草不繼的問題更加嚴峻。”

“劉備軍在堅守的同時,還伺機偷襲曹軍糧道。”

“此戰,曹操損失大量糧草和兵士,士氣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軍隊回到長安。”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大將關羽率兵從荊州出發,進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將軍於禁率領軍隊前往樊城迎戰。”

“當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乘著洪水泛濫的機會,大敗於禁,並將其擒拿,進而圍攻樊城。”

“此時,樊城內曹軍僅有數千人,城池還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領軍隊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軍前往洛陽指揮作戰,救援樊城。”

“此時,孫權想趁機奪取荊州,便與曹操相約共同夾擊關羽。”

“孫權派遣呂蒙偷襲江陵,而曹將徐晃率大部援軍從正麵進逼關羽,關羽兩麵受敵之下,兵敗被殺。”

“孫權派人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曹操感念關羽的忠義,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

“孫權在樊城之戰中與曹操聯合,趁機取得荊州,曹操上表漢獻帝命孫權為荊州牧。”

“孫權被任命為荊州牧後,派遣使節向曹操進貢,並且向曹操稱臣,勸曹操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

“對於孫權的來信,曹操將其書信給群臣觀看,並且表示孫權是想讓他在火上烤。”

“而此時,曹操的部下看到孫權的書信,也紛紛勸曹操稱帝,被曹操拒絕。”

“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軍回到洛陽,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去世後,繼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為皇帝,國號為魏。”

“曹操被追諡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範仲淹:袁紹死後,曹操花了八年才統一北方。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間,隻能說選的時機太妙了,各方都被狠狠的牽扯住。

劉表坐擁荊州,占據著東漢末年戰略要地,但他性格多疑,缺乏進取之心。

他隻是象征性地進攻了一次,劉表便嚇得龜縮不前,再也不敢有什麼動作了。

而老對手劉備雖然雄心壯誌,卻屢遭他的打擊,手底下沒兵的他隻好投靠劉表。

但沒想到這位優柔寡斷,還不給予他信任和支持。

劉備即便有著對局勢的把控,想要北伐曹操,但攤上了劉表也隻是有心無力。

江東那邊孫權也是剛成年就執掌大權,本就處於動蕩時期,紛紛造反企圖奪取江東拱衛。

好在少年時的他還是很給力的,很快就擊退了這些內亂,重新統一了勢力。

在解決了事情後他並未止步,將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權有效控製的山越地區。

山越蠻夷作亂已久,他決心徹底平定這些動亂根源,確保江東長治久安。

接下來的幾年間又親自率軍,多次出征山越,終於將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納入版圖。

江東一統後開始著手整頓吏治,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

當年父親孫堅曾被荊州太守黃祖所殺,於情於理都要先報仇。

為報這份血海深仇,他親自率兵出征,經過兩次艱難的戰役終於殺死了黃祖。

這一戰役不僅伸張了江東的威望,更彰顯了孫權已成為一代梟雄的決心與實力。

經過數年的奮戰,終於平定了江東的內憂外患,為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做好了充分準備。

儘管如此他仍在為日後抗曹做著準備,穩固自家地盤來積蓄力量。

在這八年間,三人或因性格局限,或因實力不足、內憂外患,都未能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隻能眼睜睜看著曹操的地盤一直擴大,卻沒一人敢上前阻止。

而他能夠如此放心的去收複北方,少不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就是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勝利,他雖然擊敗了袁紹,但並未徹底擊垮他,當時就他體量最大。

在河北經營多年根基穩固,他一時也是難以撼動,之後在倉亭又一次擊敗他。

隻能說他雖然戰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快穩住了局勢,在河北依舊占據優勢地位。

直到袁紹病逝,兒子爭奪家業,兄弟內鬥,這才讓他看到了徹底占領河北的機會。

從之後的7年,他先後五次揮軍北上,發動大規模的征伐行動。

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不僅要收拾河北的那邊的勢力,還要小心境內的叛亂。

而就是這個情況,各方卻沒一點動作,隻能說這時機把握的太好了。

在這場艱難而漫長的征途中,他愣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一點點蠶食。

終於逐步占領了河北,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隻能說這八年間,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先整頓好自己的攤子,很默契的都沒動兵。

可這卻讓曹操給樂壞了,就這種局勢下,還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

隻能說當時的袁紹哪怕定下合適的繼承人,也不會成後來那番局麵。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