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名相和詩人張九齡,他聰明敏捷、善寫詩文。
而且品格高尚、舉止優雅,風度不凡,為開元盛世做出過重大貢獻。
直至張九齡去世後,凡有推薦宰相的。
唐玄宗總得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其風度和風采。
說到底,張九齡這一輩子,正直得沒話說,忠誠得讓人敬佩。
但官場這潭水,光清廉和有才還不夠,有時候得學會點圓滑。
他可能太直了,不知道轉彎,但在那個年代,這反而顯得珍貴。
他的被貶,既是個人的不幸,也是時代的遺憾。
張九齡的故事,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曆史的教訓,也提醒我們。
不管啥時候,都要頭腦清醒,堅持原則。
但同時,也得學會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在人生的大戲裡,演得精采,活得漂亮。
“儀鳳三年,張九齡出生在韶州曲江。”
“7歲能詩擅文,13歲時寫書信請求謁見廣東刺史王方慶。”
“王方慶看到書信後對他的讚賞他的才華,對身邊的人說這個寫信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武周長安元年,張九齡獲得進京趕考的資格,他是當年韶州唯一一個應舉之人。”
“長安二年,張九齡參加考試,文章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欣賞,一舉高中。”
“之後因有人上疏質疑這次考試成績,武則天下詔讓李嶠主持重試,張九齡再次拔得頭籌,進士及第。”
“長安三年,張說因拒絕為張易之兄弟誣陷魏元忠作證,被貶謫到嶺南。”
“及第後歸省嶺南的張九齡與張說在韶州相見,張說很欣賞張九齡的才華。”
“神龍三年朝廷舉行製舉,張九齡應才堪經邦科及第,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官職。”
“景雲三年,應道侔伊呂科,對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遺。”
“先天二年,張九齡向宰相姚崇提出了應遠離諂媚浮躁之人。”
“接近純潔忠厚之人,用人看才乾,施政看方向等建議。”
“姚崇接受了他的建議,積極整頓吏治。”
“開元四年,張九齡再次向姚崇直言自己的主張。”
“因封章直言,,招致姚崇的不滿,這一年秋天張九齡以任期滿為由辭官歸鄉。”
“回到家鄉嶺南後,張九齡並沒有閒居。”
“而是想為家鄉辦點實事,便向朝廷請求開鑿大庾嶺路,改善南北交通。”
“他還在奏折中強調,大庾嶺道路的重新開辟對帝國財政將有很大幫助。”
“開路後嶺南才能順利運進中原內地,朝廷收到的稅賦才能夠以備府庫之用。”
“開元四年冬,唐玄宗命張九齡以左拾遺的身份督造大庾嶺南路一事。”
“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披荊斬棘,開辟登山石路,不辭勞苦指揮施工。”
“兩年後,一條寬一丈、長三十裡的大道南通廣東南雄,北接江西南安,讓唐代的南北交通便利起來。”
“開元六年,因為開路有功,張九齡再度被召入京,擔任左補闕一職。”
“開元十年張說兼任中書令,張說之前貶謫嶺南時很欣賞張九齡,與他結為宗族兄弟,經張說推薦張九齡升任為中書舍人。”
白居易:王夫之稱讚張九齡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這位出生於嶺南的少年,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五歲就能出口成章,七歲就能巧對太守,這智商說他是神童一點也不誇張。
十三歲那年,張九齡寫了一篇文章,在當地廣為流傳。
人們紛紛稱讚他文采斐然,前途無量。
果然,二十歲那年,張九齡就高中進士,這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的大事。
要知道,那時候的嶺南地區,能考中進士,那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命運似乎總愛和天才開玩笑,就在張九齡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意外卻悄然而至。
由於主考官被查出受賄,那年的科舉考試竟然被宣布無效。
這對滿懷抱負的張九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但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兩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這次,再也沒有人懷疑他的才華,張九齡的名字,也開始在朝堂上傳播開來。
進入仕途後的張九齡,始終秉持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信念,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他關心百姓疾苦,體恤民情,在地方任職期間。
積極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有一次張九齡回鄉探親,發現家鄉的道路崎嶇難行,百姓出行十分不便。
他自掏腰包,帶領鄉親們修建了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因此在當地傳為佳話。
張九齡的才能和人品,逐漸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張九齡被召回朝廷,擔任禮部員外郎,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他曆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等要職,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製定,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中,即使是像張九齡這樣正直忠誠的官員,也難以獨善其身。
唐玄宗任命張九齡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位極人臣,這也將他推向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
當時,唐玄宗寵信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嫉妒賢能,一心想要排擠異己,獨攬大權。
而張九齡剛正不阿,對李林甫的種種惡行深惡痛絕,多次在唐玄宗麵前揭露他的真麵目。
這讓李林甫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終於,李林甫找到了一個機會,唐玄宗想要提拔一位名叫牛仙客的武將。
張九齡認為牛仙客雖然驍勇善戰,但缺乏治國之才,不宜擔任要職,於是便勸諫唐玄宗慎重考慮。
李林甫得知此事後,表麵上假意附和張九齡的意見,背地裡卻在唐玄宗麵前煽風點火。
說張九齡故意與皇帝唱反調,是在挑戰皇權。
唐玄宗本來就對張九齡的直言進諫有些不滿,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撥離間,心中更加不快。
最終,唐玄宗一怒之下,將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
就這樣,這位曾經為大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賢相,最終因為奸臣的陷害,落得個被貶謫的下場。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無數百姓為之惋惜,也為大唐王朝的未來感到擔憂。
被貶後的張九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
他將滿腔的悲憤,化作筆下的詩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深遠。
既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他的《感遇》十二首。
這組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被譽為唐詩中的瑰寶。
詩中張九齡借物抒懷,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奸臣當道的憤懣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句詩,正是張九齡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他一生光明磊落,忠君愛國,即使身處逆境,也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惡勢力低頭。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禪,讓宰相張說選定陪同的官員。”
“這些官員兼任禮儀大典官職,祭天完成後,依例官職會破格晉升到五品。”
“張說大量保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親信官員,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勸諫宰相說官職爵位應當以才德為先。”
“如果濫授官職,會遭受天下人的非議。”
“張說沒有聽取建議,後詔令一出,張說果然受人非議。”
“開元十四年,張說多次壓製禦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張。”
“張九齡提醒張說應提防宇文融,張說不聽。”
“沒過多久,宇文融聯合禦史大夫上疏唐玄宗彈劾張說說他品行不正,德不配位,還接受賄賂。”
“張說被停職,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調離中書省,改為太常少卿。”
“開元十四年五月外調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上書說母親年老,希望換一個離家鄉更近的州任職。”
“開元十五年被任命為洪州都督,開元十八年調任為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冬,張說逝世,玄宗想起張說曾經向他薦舉過張九齡。”
“開元十九年,召張九齡回京任職,擔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
“開元二十年,轉任工部侍郎,正四品上,兼集賢院學士。”
“同年八月,兼知製誥,草擬詔書。”
“同年十月,加檢校中書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第二次被加檢校中書侍郎。”
“不久,張九齡的母親去世,尚在守製中就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張九齡推辭但沒有被允許,第二年,遷為中書令兼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二年安祿山奉命討伐奚部落和契丹部落,違抗軍令輕敵被打敗。”
“節度使張守珪依照軍令上疏奏請斬安祿山,臨刑前又惜才,下令停刑,將安祿山押送京師。”
“張九齡按照軍令安祿山不應免除一死,唐玄宗憐惜安祿山的才乾。”
“下令免除安祿山的官職,讓他以平民身份代理現職。”
“張九齡堅決反對,說安祿山違抗軍令使軍隊在戰場上覆沒。”
“依照軍法不可不死,直言安祿山不殺一定會有後患。”
“玄宗不聽,依舊下令赦免了安祿山。”
蘇東坡:開元盛世最後的名相張九齡,曾預言安祿山必反。
張九齡自幼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
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當時廣州刺史王方慶曾讚歎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
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