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河東先生柳宗元(2 / 2)

麗則更多表現在文章的技法與文辭上,追求一種清新逸麗、峭麗峻潔的境界。

壯麗即壯中有麗,麗中有壯,呈現出一種剛健雄雅與自然清新相結合的審美風格。

這種審美風格體現了柳宗元內心深處的真情性與理想追求。

他創作的不少具有壯麗風格的作品都呈現出一種渾厚有力的體貌,而且文辭技法多變,似乎積蘊著一股奔騰不息的內在生命力。

在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磅礴之氣與生命理想的安放。

柳宗元對壯麗審美趣味的追求,彰顯了中唐一部分有識之士對實現生命理想與到達理想之境的渴望。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幾處美景處於永州荒蠻之地,極難發現,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為作者提供了文興大發的創作材料。

其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作者借這幾處山水美景調適心靈,找尋人生的真諦,從而完成了精神世界的重建。

整個遊覽過程產生的審美體驗可分為三個層麵,首先是生理層麵的舒適感。

山水鳥獸各自獻技,聽覺、視覺以及想象等各種感官皆調動起來,共享生命流動的閒適感與自得感。

其次是心理層麵的愉悅感,山間的泉聲如美玉相碰般清脆悅耳。

使柳宗元不由得心中一動,愉悅感瞬間遍布全身。

從生理到心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最後是精神層麵上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登上永州西山,所目之色,所聽之聲中,作者真正達到與大自然同遊的生命之境。

柳州的迷信風氣異常嚴重,柳宗元極其反對這些做法,對他們進行思想教化,使得當地百姓不再濫殺牲畜。

除此之外,柳州人民因為迷信,不敢動土打井,隻能從偏遠的地方打水,費時費力且十分危險。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柳宗元雇傭民工開掘打井,用實際行動證明動土打井有利無害,柳州一改迷信風氣。

與此同時,柳宗元還注重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將其當作成人成才之基。

而且柳州百姓不開化、迷信,在一定程度上也與落後的文化教育有關。

柳宗元以一己之力,將柳州的文化教育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顯示了他日益豐富的智慧底蘊和不斷完善的生命境界。

柳宗元的一生雖短暫但不乏積極進取的生命精神,無論是被貶永州抑或是柳州,他都儘量以一種往前看的態度安放自己的生命理想。

即使其中含有挫敗失落之意,但深藏心中的勇儒型人格始終不斷引導他以一種超越自身存在的姿態向前行走。

他對生命美感的領悟與感慨存於他所留的詩文中,在對國家朝政、社會時事、日常生活、自然山水等的觀察與審視中,逐漸認識到生命的真諦與存在的意義。

心凝形釋,與造化為一,以大自然博大的精神充實生命,顯現出一種超越的大勇,這是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之處。

“由於王叔文事件,被貶謫的八司馬中,除了已故的已調任的外,其餘五人此次一同被召回京。”

“雖然有執政大臣以才華橫溢為由建議召回他們,但柳宗元抵達長安後就遭到大官僚的詆毀。”

“春三月,柳宗元、劉禹錫等帶著失望的心情離開長安,同行至衡陽後分彆。”

“柳宗元初抵柳州,有感於柳州的風俗習慣較中原落後,百姓生活貧困,社會治安較差,迷信思想影響深遠等現象。”

“決心製定法令改變柳州的麵貌,引導當地居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

“經過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柳州的社會秩序逐步安定,開墾荒地、修整街道、種植樹木等工作順利進行。”

“柳宗元還在柳州創辦學校,為當地青年提供學習文化的機會。”

“柳州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事業心和道德禮貌的風氣普遍樹立,曾被中原人視為蠻荒的柳州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政績是幫助眾多奴婢獲得贖身。”

“唐代時期,官僚、豪族和大地主家庭普遍擁有許多奴婢,對他們進行嚴酷剝削。”

“貧困的民眾因天災人禍、苛捐雜稅等原因,常常被迫出售子女,甚至自己淪為奴婢。”

“南方地區尤其嚴重,貧苦家庭因無法支付地租或償還債務,將子女抵押給地主或高利貸者。”

“一旦逾期未能贖回,本利累計,便成為終身奴婢。”

“柳宗元製定了一項辦法,根據奴婢工作時間計算工資,若應得工資抵消所欠債務,便可贖回自由。”

“此辦法在柳州及附近地區實行,僅一年,便有約一千名奴婢重獲自由。”

“柳宗元在永州時已多病,抵達柳州後,因心情抑鬱和工作勞累,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唐元和十四年,柳宗元病逝於柳州,享年僅47歲。”

“柳宗元的去世令柳州民眾痛感悲痛,次年為其修建了衣冠墓。”

“三年後,民眾又在羅池地區為其修建了廟宇,永久紀念他。”

範仲淹:柳宗元短暫的一生,多次被貶失意,人生態度卻有超然的表現。

柳宗元出生於京城長安,其祖上世代為官,河東柳氏更是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

柳宗元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從小就經曆普通人一輩子不曾見過的繁華。

說起年少的柳宗元,稱得上驚才絕豔,21歲的柳宗元第一次參考便進士及第,聲名大振。

自此之後,柳宗元跨入了上層官場的圈子。

他立誌要消除政治的黑暗腐敗,還大唐一個朗朗乾坤。

政治上的立場注定了柳宗元不會是一名中規中矩的官員,他成了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新帝即位後,重用王叔文等人,而柳宗元因與其政見相同,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後,積極推行革新,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這是柳宗元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他和同僚們大力推行改革措施,期望能引領大唐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麵。

好景不長,隨著唐順宗因病退位,還不到兩百天的改革因宦官和官僚勢力的聯合反撲而退出曆史舞台,柳宗元也由此開啟遭貶生涯。

被貶永州,可以說是柳宗元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件。

不僅是個沒實權的閒員,甚至連像樣的住所和辦公地點都沒有,隻能寄居於永州的龍興寺內。

和許許多多遭受貶謫的官員不一樣,柳宗元不乞憐,不認命。

在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似乎忘掉了一切,專心地垂釣。

在雪裡、在江上,他是孤獨的,卻又是那樣地孤傲,那樣地凜然不可犯。

這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大概就是柳宗元的自我形象。

柳宗元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終於等到了回京的詔命。

雖不知道前途如何,但總算有了一些希望,所以這首詩洋溢著一股枯木逢春般的喜悅之情。

世事難料,柳宗元怎麼也不會想到,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的貶謫。

因權臣排擠,柳宗元被發往更邊遠的廣西柳州擔任刺史。

當時的柳州雜草叢生,瘴氣盛行,滿目荒涼。

所幸刺史是個有實權的職位,柳宗元到任後立馬投入到工作中,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柳宗元親自帶領民工進行勘測,利用科學方法,在城北開鑿了一口沿用至今的水井。

為了引導百姓從事農林生產,他親自在城西北種植柑樹,並寫了一詩以明其誌。

此外,柳宗元還大力指導發展牧副業、造船築路、修建房屋,使柳州的市容和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同時,他還興辦學堂,並親自登壇講課,宣傳進步的文學思想和其他科學知識。

由於柳宗元重視文教,柳州湧現了一批嫻熟詩書深知禮樂的文化人士。

在柳州,柳宗元走完了生命最後的四年,逝世時僅47歲。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政績斐然、深受他們愛戴的官員,為他修建起衣冠墓和柳侯祠。

在星光燦爛、百花爭豔的唐代詩壇上,柳宗元是存詩較少的一個。

但他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曆和思想感受,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

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代表。

其詩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

在柳宗元以前,唐代文人雖然有一些記敘山水園林的作品,但都著重於客觀的描繪。

柳宗元根據自己長期生活在瀟湘山川中的生活體驗,把山水作為一個重要反映對象,精心創作了一係列具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

總之,柳宗元描寫永州山水,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這是他特殊的貶謫生涯和不幸遭遇的折射,從而形成與前人和後代都有所不同的情景氛圍。

無論是簡潔小記,還是長篇大作,都湧蕩著一種向往自然的人文態度,透脫出一種深遠的大境界。

柳宗元一生雖抑鬱不得誌,但卻給後世留下了諸多優秀的作品,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命的最後,他用自己最後的才能照亮了柳州的一方荒蕪,實在可歎可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