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唐宋八大家蘇轍(1 / 2)

曆史的筆觸文人的筆,是國家命運的畫師。

蘇轍,北宋文學巨匠,以其鋒利的筆鋒,鉤勒出文人誤國的沉痛圖景。

在北宋時期,不管是在文學方麵,還是在政治方麵。

他都像兩座高聳的山峰一樣,非常了不起。

他的政論文章,不僅文學價值斐然,更蘊含對時政的深刻反思。

“蘇轍是眉州眉山人,其父蘇洵年輕時屢試不中。”

“慶曆八年,二十七歲的蘇洵閉門苦讀,又將自身所學教授給兩個兒子。”

“蘇轍在父親蘇洵的教育下,與兄長蘇軾一同成長。”

“嘉祐元年,蘇轍隨父親蘇洵和兄長蘇軾出眉山遊仕。”

“路過成都,拜訪知州張方平。”

“見到他們後,張方平以國士禮待蘇氏父子三人。”

“蘇轍與蘇軾一同參與歐陽休主司的禮部考試,兄弟二人同登進士第。”

“同年三月,蘇轍在崇政殿參與皇帝主持的進士考查,中第五甲。”

“同年四月,蘇轍母親在家中去世,蘇轍跟隨父兄一起歸蜀守喪。”

“嘉祐四年,為母親守喪結束後,蘇轍再次跟隨父兄遊京師。”

“嘉祐五年,蘇轍兄弟二人寓居在懷遠驛讀書,準備製科考試。”

“嘉祐六年,皇帝親自在崇政殿考查製科舉人,蘇轍獻上一篇策文。”

“論說皇帝年紀大後,不再勤於政事,把朝廷之事的得失詳儘說明,非常中肯。”

“策文交上去以後,司馬光奉命赴崇政殿重新審核應製舉人試卷。”

“考官爭執不下,宋仁宗認為不能既設置直言極諫科,又將正義直言的考生貶黜。”

“最終宰相不得已把蘇轍的試卷放入下一等錄用,最後讓蘇轍擔任商州軍事推官。”

“蘇轍被任命為商州軍事推官,但當時蘇洵被任命在京城編寫。”

“而兄長蘇軾又要去鳳翔縣上任,蘇轍就乞求在京城奉養父親。”

“宋英宗治平元年,兄長蘇軾從鳳翔任滿回到京城,次年蘇轍任大名府留守推官。”

“治平三年,父親蘇洵在京城去世,蘇轍兄弟二人從汴京進入安徽。”

“從安徽走水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把蘇洵靈柩送回故裡安葬。”

“之後過了一段時間的蟄居生活,直到宋神宗熙寧元年,免喪後蘇轍兄弟二人又再次出發東遊京師。”

“蘇轍免喪後,於熙寧二年抵達京師。”

“三月,蘇轍上書論事,皇帝批複道,觀覽蘇轍奏疏,就能明白蘇轍是一個專注於當世政務的人。”

“如果讓蘇轍沉淪下僚,使他的誌向無處所伸。”

“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後麵就在延和殿召見蘇轍。”

“當時王安石和陳升之共同管理三司條例,蘇轍以製置三司條例司做此二人的僚屬,承擔檢祥文字工作。”

“呂惠卿攀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事情的時候,雙方觀點多有矛盾之處。”

“王安石製定《青苗法》,與蘇轍討論商議,並告訴蘇轍,此法如有弊端,直接告知不用懷疑。”

“蘇轍認為,用錢貸給老百姓,收取二分的利息,本來是用來救濟老百姓的,並不是謀利。”

“但是在借錢和收錢之間,就會有官吏借機謀求私利。”

“即便是有法律也不能禁止,錢到老百姓手中。”

“即使是良民也不免隨意使用,到了還錢的時候。”

“即使是富人也不免會逾期,這樣的話,恐怕必須得用鞭催促百姓,那麼州縣之事就會不勝其煩了。”

“蘇轍認為可以學習唐代劉晏的辦法,米價便宜的時候官府購買大米,等到米家高昂的時候又將儲存的大米低價售出。”

“這樣就不會存在米價異常波動的弊病,即用常平法即可。”

辛棄疾:名氣不如大哥的蘇轍,或許比蘇軾的結局好很多。

提起蘇轍,他的標簽仿佛隻是蘇軾的弟弟。

話說倆兄弟小時候,他們的老爹正是發奮讀書的時候,然後屢次科考屢次不中。

後來老爹一怒之下決定不再參加科考,而是在家讀書,並且親自教導兩個孩子。

兄弟倆從小就感情特彆好,雖然他們都聰穎好學,但是性格卻截然相反。

哥哥蘇軾性情張揚,弟弟卻沉穩內斂。

老爹自是最了解兩個兒子的,於是給他們的起的名字也特彆有講究。

老爹為兩個兒子操碎了心,那位哥哥日後果然是因太過張揚一連被貶。

如果不是靠著骨子裡裡那點樂天派的血液,很可能就撐不過去了。

反觀弟弟,謹遵父親教誨,一心樸實地為朝廷為民謀福利,踏實沉穩,但是這可並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主張。

相反,蘇轍是屬於那種地雷式的人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科考第二年,兄弟二人參加的朝廷製科考試中。

要說這製科考試,它和普通的科舉考試可不一樣。

製科考試是朝廷專門為選拔特殊人才舉辦的考試,並且由皇帝親任主考官出題。

那含金量是相當高了,自然難度也是相當大了。

這麼重要的考試,說巧不巧的在考試前夕。

蘇轍偏偏病了,要是因為這個錯過考試日期真是腸子都要悔青了。

幸好有人家宰相韓琦給罩著,居然建議皇帝把考試日期延後。

不久,考試結果出來了,哥哥蘇軾榮獲三等,蘇轍榮獲四等。

誰能想到,蘇轍在考卷中能把皇帝罵個體無完膚!

他以曆史上臭名昭著的6位昏君為喻,指出宋仁宗年紀大了,開始懶惰怠政啦。

什麼後宮太多,貪戀女色,什麼濫用民財,總之就是執政能力太差。

這顆雷一扔出去,可給這幫老臣驚夠嗆。

另一名考官範鎮認為蘇轍文章確實厲害,但這樣罵皇帝還是有些過分,應該定為第四等。

還有的直接說罵皇帝這還了得,應該直接讓他卷鋪蓋走人,不治罪就不錯了,還評什麼等級。

最後爭執不下,就交給宋仁宗裁決了,這才定了個四等。

“王安石認為蘇轍言之有理,對於新法是否施行會再慢慢考慮,從此以後的幾個月都不再談及青苗法。”

“河北轉運判官上奏請求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陝西漕司私自施行青苗法。”

“春天貸款給老百姓,秋天向老百姓收錢。”

“這種做法跟王安石的本意相一致,於是青苗法便施行了。”

“王安石趁機派遣八位使臣到各個地方,去收取尚未收取的利潤。”

“朝廷內外都知道他們會迎合王安石而生事端以滋擾百姓,但都不敢說。”

“蘇轍去向陳升之進言,以前嘉祐末年時期,派遣使臣到各路寬恤百姓。”

“但都致力於製造事端,回朝所奏大多不可施行。”

“因此被天下恥笑,如今做法和這個沒有什麼不同。”

“蘇轍又向王安石上書,極力說明不可以施行青苗法,抵觸王安石。”

“王安石發怒,將要加罪蘇轍,陳升之阻止後,把蘇轍貶為河南留守推官。”

“熙寧三年,恰逢觀文殿學士新知河南府張方平知陳州,張方平上奏將蘇轍改辟為陳州教授。”

“熙寧九年,王安石罷相,蘇轍回到京城。”

“過了一個月後,張方平擔任南京留守,上奏辟蘇轍簽書應天府判官。”

“元豐二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入獄。”

“蘇轍上書請求用自己的官位代兄長贖罪,沒有被允許,受到蘇軾牽連,被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此後五年都沒有得到調遷,直到元豐七年,蘇轍才調任歙州績溪縣縣令。”

“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哲宗即位。”

“五月時,蘇轍生病直到秋天才病愈,抵達京師。”

“宣仁太後臨朝,起用司馬光等舊黨人士,打算革除王安石變法弊端。”

“但是原來的宰相等人尚在,蘇轍便上書一一將他們彈劾去職。”

“呂惠卿剛開始攀附王安石而得到重用,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虐害天下。”

“等到王安石大勢已去後,又在後麵誹謗詆毀王安石,世人都很厭惡他。”

“這個時候,呂惠卿自知免不了罪責,乞求在道觀出家來躲避被貶謫地方的下場。”

“蘇轍上書分條陳述呂惠卿的奸惡,最終以散官將呂惠卿發配在建州。”

“司馬光因為王安石雇役法的危害,而準備重新施行差役法,卻不知道差役法的危害跟雇役法是一樣的。”

“蘇轍便進言,自從免除差役法以來才過了二十年,官吏百姓都還沒有習慣。”

“何況役法的施行,關涉眾多,盤根錯節,應該詳細審定再慢慢施行。”

“如果沒有窮儘役法的首尾利弊,就急忙施行,恐怕施行以後,又會生出其它弊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