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唐宋八大家蘇轍(2 / 2)

“現在州縣的役錢,多年累積剩有餘錢,大概還能支撐幾年,繼續施行雇役法,直到今年結束。”

“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審定差役法的利弊,利用今年冬天的時間製定成法令,來年再運用到鄉戶身上去。”“希望施行差役法後,不會再有其他議論,這樣無論進退都才適宜。”

“司馬光又因為王安石私自選拔天下之士,打算改革科舉,設立新的規則。”

“蘇轍再次進言,明年秋天就要舉行進士考試,沒有多少時間了。”

文天祥:史上最強弟弟蘇轍,才華讓人驚豔。

想來蘇轍才華絕對不一般,但是就是委屈了皇帝。

等他一個人考試拖了幾個月,交上個考卷還把自己罵夠嗆,換個皇帝早腦袋搬家了。

蘇轍以老爹在京為官身體不適為由,留在京城照顧老爹了。

不久蘇洵去世,兄弟倆撫父親靈柩回鄉守孝三年,再返回京師,正趕上王安石變法。

剛回到朝廷,蘇轍覺得新法內容還不錯。

可是不久蘇轍就發現不對,這青苗法損害了農民利益。

於是立刻指出弊端,說得頭頭是道,句句在理。

一時間王安石也閉不作聲了,竟一個月再沒提起過。

後來青苗法再次被啟用,蘇轍還是一根筋,於是被貶貶貶。

直到宋哲宗登基,高太後掌政,新政被廢除才被召回京師。

開始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四年時間從侍郎升至副宰相,這期間他為朝廷和百姓做了很多實事。

事實上,蘇轍的政治才能絕不輸於哥哥蘇軾,並且更高一籌。

隻是他從來都是為人低調,從不與哥哥爭風頭。

不僅如此,還時常規勸哥哥要留個心眼,不要隨便交友。

更不要總是寫些嘲諷時政的詩,免得給自己惹麻煩。

好像他倒是兄長,蘇軾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弟弟一般。

當著名的烏台詩案爆發,蘇軾被捕入獄,差點掉了腦袋。

幸好有蘇轍在,蘇軾才化險為夷。

蘇軾在下獄期間,他的長子蘇邁給蘇軾送飯。

二人約定如果沒大事發生,就送肉和菜。

如果被判死罪,則改送魚。

結果,有一天蘇邁有事外出,拜托親戚代送。

不知情的親戚想給蘇軾改善夥食,特意做了一尾魚。

蘇軾見魚,被嚇壞了,以為大限將至,不禁悲從中來。

他第一時間想到就是弟弟,於是提筆寫了兩首詩留給弟弟當遺言。

當獄卒將詩送到蘇轍手上後,蘇轍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首詩呈交給朝廷,並求用自己的官職為哥哥頂罪。

“但是議論一時又無法斷決,詩賦雖然是雕蟲小技,但是考究聲律,所花功夫也是不淺的。”

“至於從事經書研究,誦讀講解,更是不容易。”

“如此審察下來,來年都還不能施行新的考試規定,請求來年的科舉考試。”

“一切照舊,惟有經書釋義以及注疏和諸家議論,讓參考者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不一定非用王安石的學說。”

“仍然罷去聲律的釋義,讓舉人知道事有定論,專心學習,來等待考試。”

“這樣之後,再來慢慢討論元祐五年以後的科舉格式,也不算晚。”

“自從元祐初年,開始施行新的政策,到如今已經五年,人心已定。”

“唯有元豐舊黨分布在朝廷內外,大興邪說動搖朝廷,呂大防和劉摯等人尤其懼怕。”

“打算稍微重用一些元豐舊黨人士,來平息早已結下的恩怨,還把這種做法稱之為調停。”

“宣仁太後猶豫不決,蘇轍麵見太後直接說明此種做法的錯誤之處,又上書反複論述此種做法的弊端。”

“宣仁太後最終同意蘇轍的說法,自此參用邪正的說法就偃旗息鼓了。”

“元祐八年,宣仁後高氏崩,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

“紹聖元年,宋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鄧潤甫為尚書右丞。”

“此二人長期在朝堂之外,鬱鬱不得誌,恰逢朝廷考查進士。”

“李清臣主持考試,出題批駁元祐政事,蘇轍上書反對哲宗想要恢複熙寧新法之意。”

“哲宗看完蘇轍的奏疏後,認為蘇轍用先朝皇帝比成漢武帝,心中不愉快。”

“因而蘇轍被貶謫知汝州,在元豐諸臣的集體攻擊下,蘇轍再被貶知袁州。”

“蘇轍在汝州有政績,等到離去的時候,百姓父老流涕哭泣相送數十裡。”

“元符元年,蘇轍到達循州,先是寓居在城東的聖壽寺。”

“花錢購買當地民房,大小共十間,簡單修修補補,勉強躲避風雨。”

“北邊有塊地可以種植蔬菜,有水井可以用來灌溉,於是就和蘇遜帶著鋤頭在其間勞作。”

“幾個月後,各種蔬菜諸如韭菜、蔥蔥、芥菜和葵等坌出地麵。”

“蘇轍自己蕭然其中也沒有什麼其它事情,隻是循州人少,沒有可以聊天的人。”

“有位姓黃的老人,他家是官宦讀書之家,家中有書。”

“蘇轍偶爾從他家借一兩本書來閱讀,但自己也年老目眩,不能長時間閱讀。”

“元符三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轍因此量移為永州。”

“元符三年,宋徽宗感念蘇轍富有藝文也曾經參與機務政事,現在居荒裔已有些時候。”

“於是將蘇轍召還,仍居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允許任意地方居住。”

“因為在許州有田地,因此蘇轍便前往許州居住。”

“宋徽宗趙佶任用右仆射蔡京執政,蘇轍被降職為朝請大夫。”

“此後他在許州修建房屋,一直在許州居住,自號潁濱遺老。”

“蘇轍在許州居住了十三年,閉門謝客,以深居著書作為樂事。”

“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心中有感也隻是寄寓於詩文之中。”

“自作傳記一萬多字,整天默默地坐著。”

“政和二年,蘇轍卒,享年七十四歲,諡號文定。”

“紹興中,因為長子蘇遲地位高貴而再追贈蘇轍為太師,封魏國公。”

陸遊:筆下興亡,蘇轍眼中的文人與大宋命運。

皇帝被這份手足情深感動不已,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蘇軾最終逃過一劫,被貶到黃州。

但他自己也受到牽連被貶,可他並無半分委屈,隻要哥哥無事就好。

蘇軾一生漂泊不定,一處還沒落腳又被貶到彆處的情況時有發生。

期間照顧,護送嫂子侄子的責任他都默默扛在肩上。

身為弟弟,他替蘇軾承擔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其實蘇轍一生並不富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當些小官俸祿微薄,況且他自己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

蘇轍一生專情,隻有一位夫人史氏,沒有納過小妾。

他的夫人一共給他生了三子七女,其中兩個女兒夭折也還有五個。

蘇轍對子女很負責任,據說為了給他的小女兒湊嫁妝,把在河南購置的土地和房屋都給賣了。

晚年,他選擇了潁川定居,把三個侄子也接來一起生活。

此後的十多年間,不問政事,隻帶領子孫們種田。

閒暇之餘著書,參禪靜坐,死後由子孫和哥哥蘇軾葬在了一起。

至於文學,蘇軾本人也承認自己不如蘇轍。

他說蘇轍的詩文其實遠勝過他,隻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罷了。

因為蘇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並不想靠名聲來賺取什麼東西。

蘇轍文如其人,看似簡單平凡,實則另有乾坤。

生活態度上與哥哥一脈相承,雖有進階報效國家之心和才乾,但是退隱山林也能怡然自得。

漁父,漁父,水上微風細雨。

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

暮歸,暮歸,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這首詞寫江上漁父恬淡閒適的生活,以漁父自比,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縱觀曆史,蘇轍文學成就,政治政績甚至為人處世上都是極其優秀的。

隻是有了鋒芒太露的哥哥,而自己又是甘當配角的性格,使得隻落得個蘇軾弟弟得標簽。

太陽有太陽的光芒萬丈,月亮也有月亮的冷峻孤傲。

在浩瀚的夜空中,他始終獨守著屬於自己的那一縷清輝。

這就是蘇轍,一位才學篤實,鋒芒內斂的實乾家。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