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曹操的兒子,曹植從小就不缺錢。
當然,生活在大戶人家,曹植也聽了很多的道理。
但他仍舊命運多舛,好幾次崛起的機會,也弄丟了。
有一位哲學家說,習慣是一種頑強且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習慣累加起來,就變成了智慧,也形成了命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植少有才學,十多歲的時候已能誦讀詩歌、論文、辭賦數十萬字,並且擅長作文。”
“其父曹操讀罷他的文章,曾問曹植之文是否為找人代寫。”
“曹植當即表示自己出口可以議論,下筆即能文章,曹操倘若不信可以考試。”
“曹植本性追求簡單方便,不注重威嚴的儀式,個人所用的車馬服飾也不追求華貴。”
“加上每次應對曹操的考試和提問,總能對答如流,因此特彆受到曹操的寵愛。”
“建安九年,曹操消滅袁紹,攻下鄴城。”
“從此以鄴城作為據守,征討四方,曹植因此從小多次隨父征戰。”
“建安十年,曹植隨曹操征袁譚,攻南皮,追殺袁譚,平定冀州。”
“三年後又跟隨曹操北征三郡烏桓,大獲全勝。”
“當時正值鄴縣魏宮後園的銅雀台建好,曹操帶著曹植和曹丕登台,要求他們各自為賦一篇。”
“結果曹植提筆一揮而就,文辭精妙,曹操因此更加器重於曹植。”
“建安十六年,曹植受封平原侯,同年七月隨曹操西征馬超,次年又隨軍征討孫權。”
“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臨淄侯。”
“同年七月,曹操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縣,並告戒他。”
“自己當年擔任頓丘縣令的時候是二十三歲,回想起當年的作為,至今也無可後悔。”
“而如今曹植處在同樣的年紀,也當自我勉勵,追求上進。”
“在鄴下時期,曹植除了隨父從軍。”
“也在王粲等鄴下文人之間宴飲遊樂,詩詞酬和,寫下了不少宴遊詩著。”
“曹植因為才華出眾而受到曹操的寵愛,而朝堂中丁儀等人也都充當了曹植的支持者。”
“曹操為此猶豫不決,他數次欲立曹植為世子。”
“但是曹植其人處世不羈,並不注重美化個人形象,在飲酒方麵也毫無節製。”
蘇軾:曹植的一生如一聲警鐘,告訴世人欲成大事忌優柔寡斷。
曹植是魏王曹操和武宣卞皇後的第三子。
少時便熟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造就健銳談鋒。
出生皇室,卻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頗受父親曹操垂愛。
提筆一首《白馬篇》群情激昂,詩中兩個反問句。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道出了曹植的誌向,那便是兒女私情先擱置,以身殉國才是吾畢生傾情之所在。
可就是這樣一位誌向高遠才華橫溢的少年俊傑,生在帝王之家,頗受父親曹操器重,為何晚年鬱鬱而終?
那便是優柔寡斷的人,當不了梟雄。
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危,曹植趕到時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麵。
悲痛之際,比他早到的哥哥曹彰卻私下對他說。
父親去世前急召我前來,就是要立你為太子。
曹彰一直賞識曹植的文采和賢能,在曹植和曹丕的奪嫡之爭中始終是站在曹植一派的。
曹植卻以袁氏兄弟為說辭,不欲奪嫡,最後曹丕順利上位。
此時曹植的優柔寡斷已是初見雛形。
曹植在該爭時搖擺,在該斷時猶豫。
曆史上,因優柔寡斷錯失良機還不止曹植一位。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如此。
他在“陳橋兵變中因為優柔寡斷而差點錯過成為皇帝的最佳時機。
他在麵對士兵擁戴時猶豫不決,最終迫不得已用了一招黃袍加身才順利登基。
我待兄弟如手足,兄弟視我如雛兔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曆些危險,隻有這兩條路。
曹植以為自己選了第二條,實則選擇了前麵第一條。
曹植的優柔寡斷,隻會葬送身邊人的性命。
魏黃初四年,曹丕以會節氣之名將一眾曹氏藩王召回京師洛陽。
沒過多久,宮內便傳出曹彰離奇暴斃的消息。
“曹植曾經乘坐車架在鄴縣中專供曹操使用的車道上行駛,還打開魏宮的南麵正門從門中間乘車外出,讓曹操為之大怒。”
“而曹丕卻懂得運用手段克製、美化自己。”
“曹操曾經出征,曹丕、曹植一同在路旁送彆。”
“曹植發言詠誦曹操的功德,而曹丕則在手下的建議下,一言不發,哭泣著拜彆了父親。”
“這讓曹操轉而認為曹植的辭藻華麗有餘,但是內心的真誠反倒不如兄長。”
“曹丕還通過運用權術,矯飾個人,讓上下之人都為他說好話,以至曹操逐漸疏遠了曹植而看中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最終被曹操立為世子。”
“同年,曹植的封邑增加了五千戶,連同之前的總計有一萬戶。”
“曹丕被擁立為魏國繼承人後,曹操擔心過去一直擁立曹植的主簿楊脩會從中挑撥。”
“妨害曹植與曹丕之間的和睦,索性將其收捕殺害,這讓曹植心中更加感到不安。”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在襄陽被關羽包圍。”
“曹操於是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代理征虜將軍的職務,要他帶兵去援救曹仁。”
“沒想到曹植喝酒喝得大醉,根本難以領命。”
“這讓曹操很是後悔,於是他便不再讓曹植去執行任務。”
“曹丕繼位之後,下令誅殺曹植的支持者丁儀、丁廙等人。”
“曹植和同姓諸侯也都被送到各自的封地而不能留在京城。”
“麵對曹丕稱帝後的猜忌與迫害,曹植於悲憤之中寫下《野田黃雀行》以示當時政治環境的凶險。”
“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為迎合魏文帝曹丕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