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律詩奠基人宋之問(2 / 2)

他父親是初唐時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長文學、書法和音樂。

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努力,研讀詩書,學習刻苦。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最初擔任洛陽尉。

當時是武後掌權,為了籠絡心,大量選拔人才,宋之問與唐初四傑的楊炯被分直內文學館。

武則天遊覽洛陽龍門,看足了佛像與春色,在龍門東山香山寺歇駕。

命眾官作詩頌揚,並下詔說,誰詩先寫好,就賜他錦袍。

左史東方虯先作好了詩,武則天隨即頒賜錦袍,可東方虯剛坐下,宋之問就把所作詩《龍門應製》獻上了。

該詩不僅寫得快,而且文鋪錦繡,字吐珠璣,一下子就打動了武則天。

武則天大為高興,從東方虯手中奪回錦袍改賜宋之問。

宋之問才華出眾、文思敏捷、下筆成章,因奪袍贈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學天賦而名聲大噪。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

宋之問轉而投向皇帝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張易之兄弟愛其才。

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後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

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在洛陽的王同皎家。

王同皎曾同宰相張柬之一起逼退武則天,殺張氏兄弟,他家委實最為安全。

因為是逃回來的,不敢見以往的親朋好友,他寫下《渡漢江》。

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應代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問此時卻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王同皎夥同張仲之正密謀殺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張仲之全家被殺。

宋之問賣友求榮,被提拔為鴻臚主簿。

宋之問先是依附於武三思,武三思死後,他又依附於安樂公主,被太平公主揭發其主持貢舉時的貪賄事宜,外貶越州長。

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升華,在越州,他開始勤政愛民。

他登山涉險,訪察民生,在這段時間,他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聖德。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複位。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因為曾依附武三思被賜死於徙所,享年56歲。

宋之問人品不怎麼樣,但他的文學成就卓著。

他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

宋之問才華橫溢,文采出眾又善於逢迎拍馬,被武則天欣賞,一路升遷。

但是他一身媚骨,最終站錯隊被賜死,令人遺憾!

“後來,又過了幾年之後,隨著武則天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逐漸貪圖享受,武則天開始豢養男寵。”

“在這其中,最為得寵的,就是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

“張家兄弟的出現,也讓宋之問看到了一絲希望。”

“此後,宋之問徹底放下了文人的清高,竭力巴結張家兄弟,據說還給張家兄弟提過尿壺。”

“後來,在張家兄弟的提點下,宋之問寫了一首豔詩。”

“獻給了武則天,想要以此討武則天的喜歡,讓自己也成為武則天的男寵。”

“然而武則天收到這篇豔詩之後,雖然對豔詩本身讚不絕口,但是卻絲毫不提男寵的事情。”

“等到宋之問退去之後,武則天才對旁邊人說,宋之問有口臭,所以武則天沒看上他。”

“雖然因為口臭問題,沒能成為女皇的男寵。”

“但此後的幾年裡,宋之問依然還是竭儘全力,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給自己加官進爵。”

“但宋之問怎麼都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些努力,非但沒有給自己帶來回報,反倒是給自己帶來了禍患。”

“數年之後,武則天身體越來越差,不得不留在迎仙宮內養病。”

“此後,宰相張柬之發動了政變,殺了張家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還位給唐中宗李顯。”

“神龍政變後,李顯二次登基,宋之問這種之前和張家兄弟來往密切的官員,自然就倒了大黴。”

“沒過多久,宋之問就被直接貶黜到廣東。”

“被貶廣東之後,宋之問也不肯就此任命,之後竟是秘密逃離了廣東,返回了京城。”

“回到京城之後,恰逢宋之問的兩個朋友,打算密謀除掉宰相武三思。”

“得知此事後,宋之問馬上賣友求榮,出賣朋友進行告密。”

“靠著告密的功勞,宋之問很快就被武三思調回了京城,擔任鴻臚主簿。”

“就在宋之問剛剛被調回京城後不久,京城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圖誅殺武三思和李顯的皇後韋氏。”

“但結果,李重俊隻是殺了武三思,卻沒能乾掉韋後,自己反倒是被殺了。”

“景龍政變後,宋之問再次發揮了自己不要臉的特長,開始巴結韋皇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

“但是,宋之問的依附,卻惹惱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

“此後,太平公主逐漸發力,將宋之問一腳踢到了浙江紹興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後,這一次,宋之問似乎終於有些做官的心得了。”

“但是就在宋之問剛剛有所領悟之後,京城那邊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聯手誅殺了韋氏,擁立李旦做了皇帝。”

“這下子,宋之問的日子更難過了。”

“因為有著之前依附二張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後,宋之問直接被遠遠流放到了廣西。”

“又過了兩年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李隆基更看不慣宋之問這種人,即位之後乾脆直接下令,把宋之問賜死了。”

“就這樣,一代詩壇大家,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歐陽修:宋之問巴結武則天男寵,卻用20字思鄉詩看哭無數人。

宋之問,字延清,生活在武則天執政的動蕩時期。

他雖才華橫溢,卻未能堅守文人的風骨。

為了攀附權貴,不惜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其行為之卑劣,確實令人不齒。

然而,曆史總是具有兩麵性,宋之問在文學上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思鄉詩,卻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麵貌。

宋之問因卷入宮廷政變,被武則天貶至瀧州。

那是一個遠離中原、條件艱苦的邊陲之地。

在那裡,他度過了無數個孤寂與絕望的日子,遠離了曾經的繁華與權勢,隻餘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直到次年春天,他才得以踏上歸途。

當他渡過漢江,即將回到久違的故鄉時,心中那份複雜的情感如潮水般湧來,化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兩句詩,是宋之問對貶謫生涯的深刻總結。

在嶺南那片遙遠而荒涼的地方,他與中原的親人、朋友完全失去了聯係,音信全無。

時間仿佛凝固,一年又一年,春去秋來,冬去春來,無儘的等待與孤獨幾乎將他吞噬。

這兩句詩,不僅道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絕望與無奈,也讓人感受到了貶謫生涯的殘酷與無情。

當宋之問終於有機會踏上歸途,距離家鄉越來越近時,他的心情卻變得異常複雜。

本應是滿心歡喜,期待著與親人重逢的溫馨場景。

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多年的貶謫生涯,讓他對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存在的價值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他害怕聽到家鄉的變化,害怕得知親人的安危,更害怕自己無法融入那個已經陌生的世界。

因此,當遇到從家鄉方向來的人時,他竟不敢上前詢問,生怕得到的消息會打破心中那最後一絲希望與幻想。

《渡漢江》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宋之問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穀中的掙紮與釋然。

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在於它真實地展現了人性中的脆弱與堅強,以及在困境中對家的無儘思念。

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宋之問,一個被貶謫、被遺忘,卻依然對家鄉充滿深情的詩人。

宋之問的故事告訴我們,才華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樣不可或缺。

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在於他能夠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

更在於他能夠在複雜多變的人生旅途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宋之問的一生,是才華與道德的交織,是榮耀與恥辱的並存。

他的《渡漢江》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柔情與脆弱,也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品德、有擔當的人。

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光輝篇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