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繪聲繪色描寫了一個鬨劇人頭會。
說的是屠夫張鐵臂,冒充江湖遊俠,用豬頭充人頭,騙取婁家兩位公子五百兩銀子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非吳敬梓憑空捏造,他的故事原型就來自於唐朝詩人張祜。
張祜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世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
跟陳子昂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仗劍行俠,不喜讀書。
一心隻想結交江湖人士,做一個逍遙的江湖狂人。
“最像李白的詩人,本有希望成為小李白,卻因性格蹉跎一生。”
“中唐,是唐朝國力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但是在詩歌、文學方麵,雖然沒有李杜王維這樣的巨頭,卻也是詩人輩出的時代。”
“和盛唐一樣,也呈現出了群芳爭豔的繁榮景象。”
“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元稹……任意挑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單論名氣,張祜當然不能和前麵那些人相提並論。”
“但在當時,他也算是一個名家,人稱張公子。”
“張祜這個人啊,有點像李白,他有遠大的誌向,關心著國家大事。”
“同時他又行止浪漫,特彆喜歡和朋友談劍論兵。”
“經常來往於江淮吳越一代,頗有俠氣。”
“他寫過一首《到廣陵》自述早年生活,天天做夢都想當大俠的李白很相似?”
“不幸的是,這樣的性格也成了仕途上的絆腳石。”
“天平節度使令狐楚本來很器重他,就推薦給皇帝唐憲宗。”
“宰相元稹卻看不慣這小子,說了點有的沒的,皇帝就把這事擱置了。”
“沒辦法,張祜隻好去給節度使打工,又因性格狂狷,到哪兒都待不長久。”
“就這樣兜兜轉轉蹉跎一生,晚年窮老而死。”
“以致於《唐才子傳》中都把這位曾經的張公子張祜誤作為張祐。”
“可見張公子的後半生有多麼淒涼,才會連真名都差點不能留下來。”
“張祜早期和中晚期的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但無論是早期的宮體詩,還是中晚期的題詠詩,在他的時代都算是上乘之作。”
蘇軾:張祜是中晚唐著名詩人,出生名門,性格狂放。
長期奔波於仕途之中,求官心切。
但屢遭他人排擠,一生落魄。
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凸顯詩人才華與才情,又極具人格魅力。
據說,張祜被人稱作張公子,可見其家世較為顯赫。
他為人清高,頗有才華,頗受唐朝中期官員令狐楚賞識。
後者極力向朝廷推薦張祜,並將其詩歌呈上給朝廷。
當時皇帝讓元稹評價張祜的詩,元稹卻對其詩評價較低。
最後沒有得到皇帝認可,最終寂寞歸鄉,隱居淮南而終。
擁有心懷天下的抱負,又有才華,但社會地位與其才華不相匹配。
直至去世他也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杜牧就曾經寫詩為其遭遇打抱不平。
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張祜交遊很廣,除了令狐楚與杜牧力薦他之外,皮日休、李涉也曾為他作詩。
可見在文人圈子裡,張祜是得到認可的。
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主導張祜一生,年輕時為仕途奔波,但無奈到處碰壁。
在多次打擊之下,他也多次流露出歸隱的願望,最終晚年時候真的過起隱居生活。
政治上不得誌的情況下,後來他將精力放在詩歌創作上,詩中還流露出對現實政治的一些看法。
可見他雖然是布衣身份,但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
雖然未踏入仕途,但張祜的詩中具有諷諫意味,可以體現詩的實用化傾向。
因為時代風氣侵染,張祜的詩中也具備通俗化特質。
語言淺近,風格流麗,純屬工整,在技巧上廣泛借鑒民歌語言方式。
可以說,張祜的詩深受元白詩風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必須要說的是,細品張祜的詩,可以發現他對景物和場麵的描寫恰到好處。
他還很注重贈詩對象的身份和特點,選擇合適、得體的句式描寫。
尤其善於抓住細節,抓住人和景物的不同麵貌,能夠用最為準確又形象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麵前。
另外,張祜能夠抓住地區最富有代表性和特有的風物特征,讓詩歌極具地域特色。
他還善於抓住時間和季節下,不同地區、景致的特征,這類詩具備鮮明的特色。
再有,張祜寫山水寺廟詩,會將景物與曆史結合,增加萬物的內涵與文化厚度。
不得不說的是,張祜寫詩對個人情感很是收斂。
沒有那種跌宕起伏,激昂澎湃的文字烘托。
比如說,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送彆詩,張祜很少表達自己的離彆情緒,主要以敘事、描寫為主。
刻畫地方特色與習俗,心態平和,寫景居多,內心冷靜,效果較為深沉。
關於閒居漫遊的山水詩,總體來看以五律居多。
詩歌筆力與對偶運用方麵,與賈島很是相似,境界同樣接近。
均以靜、冷、瑣碎為主,部份詩中還體現出苦吟意味。
這類詩沒有複雜的社會眼光,隻需要通文字展現出詩人的審美即可。
可以說,在中唐向晚唐過渡時期,張祜是詩壇一位不能忽視的詩人。
他的詩中保留中唐詩歌特征,繼承了元白現實主義精神,又體現出對政治的關心。
他的詩歌語言通俗,口語化詩很多,詩中還殘留大曆詩人雕琢的習氣。
他的苦吟詩接近賈島詩,煉句和構思與孟郊相似,詩歌境界與李賀有共通之處。
詩中民歌技巧的使用,增加詩歌審美情趣,又彰顯個人特色。
可以說,在張祜的詩中,運用眾多名家之所長。
同時融入自己的性格與審美,極具個人魅力。
“以他的才華和性格,如果遇上個上是自己的宰相,說不定也能成小李白。””
“早年,風流狂狷的張公子,更喜歡寫宮體詩,以絕句居多。”
“這家夥超級八卦,天天到處打聽開元、天寶年間的宮廷秘聞,然後創作成詩。”
“就這種內容的絕句,流傳下來的就有三四十首,而且還都是精品。”
“中晚期張祜詩風變化挺大,寫了許多題詠詩,不論名勝還是古跡。”
“隻要撞上張祜,就有幸在唐詩中留下一瞥。”
“這其中張祜又頗愛各種寺廟,到寺必題詩,是張公子的倔強。”
“又或者是作寫呈遞給貴人的詩篇,估摸著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乾謁權貴,混口飯吃。”
“在唐朝乾這種事兒,不寒磣,李白杜甫王維都乾過。”
“同時,詩體也從絕句變成了律詩。”
“唐武宗年間,有一段宮廷秘聞。”
“說唐武宗李炎病危,有個因吹笙獲寵的孟才人服侍。”
“孟才人見皇帝沉默,連忙哄著說我給您唱首歌吧,於是唱了一首《何滿子》。”
“剛唱了一句,孟才人就倒地而亡,沒過幾天皇帝也死了。”
“然後怪事就來了——出殯那天,皇帝的棺材怎麼也抬不動。”
“有一個機靈的小太監說,陛下莫不是在等孟才人?”
“於是大家把孟才人也抬過來,果然,皇帝的棺材就能抬得動了。”
“三年後,在嘉興的某處酒館中,張祜根據這段秘聞,創作了一首《孟才人歎》。”
“在一次宴會上,一個宮中伶人跟大夥兒現場扒一扒。”
“伶人表示,我把這段秘聞告訴諸位,諸位可不要傳出去哦。”
辛棄疾:唐代冷門詩人,讓白居易自歎不如,讓杜牧寫詩稱讚,卻為元稹不齒。
據說唐武宗李炎非常寵幸擅長歌舞的才人孟氏,後來武宗病重,孟才人在旁邊服侍。
武宗問她如果我病治不好了,你怎麼辦呢?
孟才人回答若陛下駕鶴西遊,臣妾也不會偷生。
武宗讓她在病榻之前唱《何滿子》一曲,聲調淒咽,聞者涕零。
不久,武宗崩駕,孟才人哀痛數日而死。
孟才人殉情之事廣為流傳,一日白居易、張祜等人在一塊喝酒。
酒過半巡提及此事,便提議寫詩歌頌孟才人之忠貞。
眾人輪番作詩,輪到張祜時,他提筆寫下了這首《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