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台閣詩人,朝廷禦用文人。
張仲素十首詩,彰顯中和雅正之美。
他與白居易、韓愈是同時代詩人,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文壇,他的存在感確實很低。
不過,他可是朝廷禦用文人,沒有兩把刷子是達不到朝廷標準的。
他是雅正詩派的傑出代表,追求詩歌中和之美。
在唐朝詩壇還是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他便是張仲素。
唐詩的題材眾多,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彆詩、愛情詩、懷古詩、思鄉詩、諷諭詩、敘事詩、悼亡詩等等。
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題材就是閨怨詩,顧名思義,閨怨詩就是特意描寫少女、少婦們在閨閣中的憂愁、怨恨與思念心緒的詩。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安的家中,設宴招待他的老朋友,從徐州來的詩人張仲素。”
“十年沒見的兩個人喝得份外儘得興。酒酣之際,張仲素問。”
“樂天兄還記得徐州的關盼盼嗎?她托我帶了三張詩稿給你。”
“白居易腦子裡一下子閃出一個麵容姣美,身段苗條的美女。”
“他想起來了,十年前他任職校書郎的時候,出差去徐州,駐守徐州的武寧節度使尚書張建封親自給他接風洗塵。”
“張尚書官位很高,但是十分欣賞年輕詩人白居易。”
“知道白居易精通音律,張尚書叫出了自己的寵妾關盼盼跳舞助酒興。”
“關盼盼本是徐州貧家女,被父母賣給了教坊。”
“偏偏關盼盼在音樂舞蹈上特彆有天賦,在教坊一班女孩子中很快就出類拔萃,成了領舞。”
“教坊在給駐軍的表演時,張尚書注意到了色藝俱佳的關盼盼,並為她贖身,娶她為妾。”
“還在雲龍湖畔為她建二層小樓,因有燕子棲居,故名燕子樓。”
“張尚書極寵愛盼盼,盼盼亦感恩於尚書的知遇,從此隻在家中為尚書一個人跳舞。”
“關盼盼婷婷嫋嫋的上到宴會廳,輕舒廣袖,款扭柳腰,舞姿宛若天仙。”
“緩啟朱唇,唱的竟然是白居易的《琵笆行》。”
“白居易看到關盼盼把自己的詩歌和樂曲舞蹈如此完美的揉合成藝術的整體,深深的陶醉其中。”
“眼前是盼盼還是琵琶女,曾經的江州司馬又一次淚濕青衫。”
“舞畢,關盼盼走到自己崇拜的大詩人麵前,殷勤勸酒。”
“白居易一飲而儘,並當場揮毫為關盼盼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關盼盼收為至寶,張尚書和關盼盼的熱情款待讓白居易感受到徐州之行的愉快。”
“很快公務結束,白居易辭彆徐州返回長安。”
“一晃竟十年過去了,酒桌上張仲素向白居易講起了張尚書及關盼盼之事。”
“原來白居易離開徐州後二年,張尚書因病突然故去,關盼盼悲傷欲絕。”
“張尚書的豢養的姬妾,歌舞女紛紛離去,另擇高枝。”
“唯獨關盼盼,雖是舞女出身,卻極其忠於感情。”
“不管家人如何苦勸,絕不改嫁。”
“甚至自己把自己鎖在張尚書為她建的燕子樓裡,不再見人,每天由一老婦人送些吃食。”
“十年了,就這樣在燕子樓裡關盼盼鎖住了自己的美貌與青春,還有她鐘愛的舞蹈藝術。”
“聽說張仲素要去長安,關盼盼托老婦人把自己的詩稿帶給張仲素,請他轉給她崇拜的詩人白居易。”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關盼盼表達了對張尚書的思念比地角天涯都長。”
蘇軾:唐朝有一位詩人,非常擅於描寫思婦心情,他就是與白居易有過唱和的張仲素。
由於他的詩文賦俱佳,所以當時把他和王涯、令狐楚三人合稱為三舍人。
張仲素的樂府詩、邊塞詩寫得都不錯,但是最讓他出名的卻是閨怨詩。
張仲素的閨怨詩精準地把握了思婦的心情,通過細膩地描繪刻畫,達到了委婉動人的效果。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孤獨的女子在月光之夜,聽著滴水的丁丁聲和秋蟲的鳴叫聲、看著天空中的漫漫雲彩和不時露出的月亮。
她越發思念守衛在邊疆的丈夫,她進一步想到還沒有給丈夫寄去禦寒的衣服,因而祈求上天不要降霜。
征衣未寄莫飛霜這一句,將這位女子對丈夫深深的愛、綿綿的情表現得淋漓儘致。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關盼盼是徐州節度使張愔的寵姬,在張愔去世後,關盼盼在燕子樓為他守節十多年。
張仲素是張愔的部下,白居易曾受到張愔的熱情接待,對關盼盼都很有印象。
這首詩是張仲素和白居易寫關盼盼的三首唱和詩之一,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這一名句,將關盼盼對張愔的深情描寫的何等感人。
張仲素最著名的一首閨怨詩應該是《春閨思》,這首詩通過刻畫一位軍嫂在春天采摘桑葉時的一個經典動作,展現了軍嫂對丈夫的一往情深。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自古以來,漁陽就是曆代朝廷與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邊陲要地,常年重兵把守,戰事頻繁。
因此,詩人們常用漁陽指稱邊境征戍之地。
這是一首描寫軍嫂在春天裡思念軍人丈夫的閨怨詩。
春天來了,城牆邊的楊柳婀娜多姿,小路旁的桑樹嫩葉青青。
一位軍嫂提著竹籠忘記了采桑葉,她在重溫昨夜到漁陽與丈夫相會的美夢。
詩的首聯緊緊扣住一個春字,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刻畫出一派郊野春光圖。
嫋嫋的意思是纖長柔美貌,展現了春天楊柳吐綠,枝條婀娜多姿的意態,青青描繪了桑葉嫩綠喜人的顏色。
這兩個疊詞的運用既描繪了春天的春意,又渲染出軍嫂心中的春意。
後兩句由寫景轉為寫人,在蠶事漸忙的時候,女子們一起提著竹籠到郊外采摘桑葉。
一位勤勞的軍嫂也跟著去了,但是她提籠忘采葉。
她提著竹籠,卻忘記了采摘桑葉。
她站在桑下,卻一動不動,很顯然就是心不在焉。
提籠忘采葉,這是詩中非常精彩的一句。
這是描寫女子懷念征夫的詩,意思是采摘那繁盛的卷耳,半天還沒摘滿一小筐。
我在想念那心上人,把菜筐棄在大路旁。
斜口的小筐不難填滿,卷耳也不難采摘,小筐卻老是采不滿。
是因為女子心不在焉、老是忘采葉的緣故。
這樣的情景,兩首詩確實有神似之處啊。
詩的最後一句揭開了答案,昨天晚上,軍嫂做了一個夢,她夢到自己到了漁陽。
那是軍事前線,那是丈夫從軍戍邊的地方,在那裡她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
此刻,軍嫂鴛夢重溫,沉浸在溫馨的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