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羅隱長相醜陋,他曾在自己的詩裡說未能慚麵黑,隻是恨頭方。
臉黑也就算了,頭居然是方的,這長相的確夠奇形怪狀。
羅隱雖然長得醜,但才華出眾,他的詩語言清麗唯美。
唐朝詩人格外推崇牡丹花,從武則天開始,再到劉禹錫、徐凝以及後來的魚玄機,都有吟詠,各有所長。
羅隱年輕時也寫過一首七律《牡丹花》,詩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詩廣為流傳,成為了千古佳句。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
“唐文宗太和七年生於浙江新城,祖父羅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縣令。”
“父親羅修古曾應開元禮試,擔任過秋浦縣尉,羅隱少年即有過人的文學才華。”
“他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即羅隱、羅虯、羅鄴。”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羅隱由江西南康進京赴舉。”
“途經江陵時拜謁丞相白敏中、經隨州時拜謁隨州李刺史尋求薦引,均無所獲。”
“次年初,羅隱應進士試,落第後北遊同州、夏州等地。”
“鹹通二年前後,遊曆至河中府時。”
“羅隱拜謁前丞相、河中節度使令狐綯,得其賞識,但引薦無果。”
“羅隱繼續北行,至晉州、河北臨漳等地。”
“唐懿宗鹹通三年,羅隱困留長安,作詩《投所思》。”
“鹹通五年,羅隱落第東歸,經大梁時拜謁宣武節度使鄭處誨。”
“作有《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辭宣武鄭尚書啟》,未獲賞識。”
“鹹通七年,羅隱在京應試仍落第,再次困居長安,寒餓相接。”
“此時,羅隱往返於科考已是第十個年頭,仍是榜上無名。”
“羅隱在悲忿中立言,編輯自己所寫的雜文為《讒書》五卷。”
“鹹通九年,三十六歲的羅隱應進士試再次落第,東歸。”
“本年秋,又因龐勳兵亂留滯蘇州,未能進京赴第二年春試。”
“鹹通十一年,因為本年停舉,加之家境困窘。”
“羅隱不再去長安,其經新安、鐘陵至長沙另謀出路。”
“在路過鐘陵時,羅隱巧遇故人鐘陵歌妓雲英,雲英頗感意外。”
蘇軾: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是羅隱詩裡有名的佳句。
羅隱仕途之坎坷,被人戲稱科考釘子戶,史稱十上不第。
但是科舉之路走得如此艱難的也不止羅隱一個,詩聖杜甫也是一個。
歸根究底,裡麵包含了運氣和政治還有自身的性格原因。
杜甫出身不低,不說家世顯赫,但祖上也是世代為官。
而他又出生在盛唐,盛唐經濟繁榮,詩歌文化也是空前的鼎盛。
但朝廷有口腹蜜劍奸相李林甫當道,他的第一次科舉之路就被李林甫給一棍子打死。
第二次科舉之路還是被李林甫把路給堵死,奸人當道這屬政治原因。
杜甫對朝廷的腐敗很失望,用他詩朝廷如市井,衣冠多盜賊。
羅隱史稱十上不第,羅隱一直科舉參加了十次都沒有考過。
這裡麵的原因很多,更多的是羅隱自身的原因。
古代選拔科舉人才,不但要看才華還要觀其長相。
羅隱很有才華,但是恃才傲物,常常口不擇言。
動不動出言諷刺,諷刺朝廷,諷刺新貴。
無形之中給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讓自己的科舉之路越走越難。
再加上他長相不好,曾嚇跑過仰慕他的宰相之女。
不過羅隱的詩寫的確實不錯,雖不能和大詩人相比,但詩壇仍有他的一席之地。
寫景,寫人,都是信手拈來,寫景詩《杏花》即為一首。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
此詩不難懂,幾近白話,暖氣指春天裡的氣流,寒氣過,暖氣來。
暖氣一到,春暖花開,萬物複蘇。
潛催二字,用字巧妙,有悄悄之意。
隆冬過,暖氣生,春天的生機,綠草,樹葉新。
花開都好像發生在一夜之間,悄悄綻放。
梅花已謝杏花新此處將時間和季節的過度,詩人巧妙的用梅花和杏花接替,自有新意。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這兩句略帶傷感,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
人無百日紅,富貴榮華都是過眼雲煙,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鐘陵醉彆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路過鐘陵縣。
認識過一位叫雲英的樂妓,二人性情相投,互相賞識。
後來羅隱離開長安,再次聚首已是十年之後,故人重逢,羅隱感慨的寫了此詩
。
開篇鐘陵醉彆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掌上身形容雲英體態窈窕美妙,典出《飛燕外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為掌上舞。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後麵兩句偕是調侃,我沒有成名,你沒有嫁。
咱倆都是半斤八兩,誰也彆笑話誰,我們都不如彆人。
羅隱久困科場,雲英久困樂籍,兩人一見麵常常取笑對方。
十年之後,久彆重逢。
故人相見,關心的問題依然,羅隱科舉又與雲英不期而遇。
見她仍未脫離樂籍,遠離風塵,羅隱不勝感慨。
卻沒想到雲英一見麵卻驚詫,於是羅隱寫詩贈她。
“鹹通十年冬,吏部員外郎於環出任湖南觀察使。”
“因為於環曾為羅隱的進士考試廣為延譽,窘迫中的羅隱於是寫《投書湖南於常侍啟》,請求於環奏授一官或推薦他參加吏部的書判拔萃考試。”
“至鹹通十二年,羅隱任衡陽縣主簿,因性格不容。”
“年末離職東歸,在途中將湖南所作文書編為三卷《湖南應用集》。”
“鹹通十三年,羅隱經江夏歸鄉,拜謁湖州刺史裴德符。”
“次年春,羅隱再到湖南謀職,但於環此時已被貶袁州刺史。”
“羅隱拜謁繼任湖南觀察使兼潭州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啟》,求職不得。”
“而再東下至揚州,謁淮南節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為吏。”
“因恃才傲世,僅幾月又棄職而去,流落於揚州街頭。”
“乾符元年,羅隱為求職再西下江州、鄂州等地。”
“拜謁江州刺史陳輦,作《上江州陳員外》。”
“謁鄂州刺史韋蟾,其作有《上鄂州韋尚書》詩,求職均不得回複。”
“乾符二年,爆發黃巢農民起義,羅隱在無路可投的境況下,來到了池州,投奔其父。”
“乾符四年,經池州以等第之舉,羅隱再次赴京師長安,以參加第二年的進士會試。”
“因未得薦舉,羅隱再次落榜,於悲憤之下作《偶興》詩。”
“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長安應試,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在應試屢遭黜落後。”
“羅隱自言命薄地卑,無人援引,遂放棄從科舉入仕途之路。”
“羅隱居池州梅根浦期間,得到池州刺史竇潏的照顧,池州因受黃巢之亂無屋宇城壁。”
辛棄疾:半生漂泊潦倒的羅隱,寫過一首曠達的詩,後兩句家喻戶曉。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抵達夢想成真的輝煌時刻,但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
唐代有個文人名叫羅橫,從少年到中年,他不斷地參加科舉考試。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考了十多次,結果全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