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萬騎兵出擊的結果,公孫敖損失了七千騎,李廣被俘,又逃歸。
“漢朝廷把公孫敖、李廣交付司法官吏審訊,都應當斬首,後出錢贖罪,做了平民。”
“相形之下,衛青確是奇功,所以獨得賜爵關內侯。”
“他這次出擊,是漢朝對匈奴的軍隊勝利的開始,也是他個人的偉大事業的開端。”
“龍城之役在漢匈交戰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朝自高祖劉邦建國以來,屢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奪欺辱,如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呂後受冒頓單於書信之辱。”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大入關,斥候一度掠至長安附近的甘泉。”
“以及匈奴頻頻對漢朝邊郡和百姓的燒殺劫掠等,可謂漢朝的心腹大患。”
“龍城的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漢軍士氣,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衛青雖然出身於奴仆,但是善於騎馬射箭,勇力超過常人;”
“對官吏士大夫以禮相待,對士兵有恩,眾人都願為他效力。”
“他有做軍事統帥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岀征能立下戰功。”
“漢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以二萬騎兵入侵漢境,殺死遼西郡的太守。”
“擄去兩千多人,侵入漁陽郡和雁門郡,在兩地各殺害或擄掠了一千多人。”
“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以三萬騎兵出擊雁門,此次衛青率第一次出擊所率的騎兵數量的三倍反擊匈奴。”
“同時,將軍李息出擊代郡,也參與反擊匈奴。”
“李息將軍無所斬獲,衛青軍斬首虜數千人。”
“元朔二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穀、漁陽。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成功采用過回側擊的戰術,迅速攻占高闕,白羊王、樓煩王大勢已去,率兵逃走。”
“衛青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管控住了河套地區。”
“自此內地遷徙十萬人到兩地定居,設置朔方郡、五原郡。”
“衛青因此被封為長平侯,加封食邑三千八百戶,隨同出征的校尉也獲得不同的賞賜。”
“這次戰役後,漢武帝正式授予衛青大將軍印信,各路將領及部隊統一歸大將軍指揮。”
“由此,衛青逐漸成為西漢軍隊的最高領導者。”
“衛青因為顯赫戰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
“衛青還朝後,漢武帝體恤他做出的貢獻,還封他的三個兒子為侯,衛青卻不以軍功自做,再三推辭說。”
“兒子還小,毫無戰功,取得勝利,是諸將校的功勞。”
“由於衛青的奏請,隨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將校,才得以封侯賜爵。”
“在西漢收複河南之後,匈奴曾多次進襲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
“為了確保朔方,給予匈奴進一步的打擊,漢武帝發兵十餘萬,進攻盤踞漠南的匈奴右賢王。”
“元朔五年春,衛青率軍出朔方,反擊右賢王。”
“李息率軍出右北平,以牽製單於及左賢王,策應衛青。”
“衛青自率3萬騎出高闕塞外六七百裡,乘夜突然包圍右賢王庭。”
“右賢王無備,倉皇率數百騎突圍北逃。漢軍俘匈奴1.5萬人而還。”
李隆基:元朔六年二月,衛青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反擊匈奴,殲3000人。
元狩四年,漢武帝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
兵分兩路,跨漠長征,發動掃蕩匈奴的漠北戰役。
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迫使匈奴不敢南侵。
漢匈大戰之後,正逢平陽公主寡居,要在列侯中選擇丈夫。
許多人都推薦大將軍衛青,平陽公主因衛青做過自己的下人與隨從婉拒。
左右的人卻認為衛青已今非昔比,他身居大將軍之位,姐姐是皇後,三個兒子也都封為侯爵,富貴震天下,沒有人比他更配得上平陽公主。
於是平陽公主向衛子夫表示想嫁衛青,衛子夫轉告漢武帝,武帝當即允婚。
元封五年,衛青病故,諡號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
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像陰山的墳墓,以象征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平陽公主死後,與衛青合葬。
唐朝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
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衛青。
衛青亦名列曆代兵書中,如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及明代的《廣名將傳》。
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家和太子。
直到衛青去世之後,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
衛氏悉滅,指以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為核心的太子黨成員被全滅,並非是漢武帝滅衛青全族。
而根據班固在漢書年表裡的記載,衛青一族中,長子衛伉娶了衛子夫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
而陽石公主被懷疑使用巫蠱之術,衛伉因此被牽連處死。
但衛伉的子嗣以及衛青次子衛不疑與幼子衛登的家族並沒有受牽連的記錄。
在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衛青還有另外兩個兒子,衛不疑和衛登,兩人都安然無恙。
特彆是衛青幼子衛登的後人,還被之後的漢宣帝、成帝、平帝多次封賞。
漢宣帝、漢成帝以及漢平帝時期,衛青的後人以皇帝詔複家。
漢宣帝元康四年,詔賜青孫錢五十萬,複家。
漢成帝永始元年,青曾孫玄以長安公亅為侍郎。
漢平帝元始四年,賜衛青玄孫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