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憲、耿秉出塞三千餘裡,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立碑,記錄漢朝的國威和恩德。
“竇憲又派軍司馬吳汜、梁諷帶上金帛財物送給北匈奴單於。”
“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吳、梁二人到西海之畔才追上單於,向他宣布漢朝的國威,並以漢和帝的的名義進行賞賜,單於叩首接受。”
“於是梁諷遊說單於效法呼韓邪單於的先例,做漢朝的藩屬。”
“單於欣然同意,立即率領部眾同梁諷一道南歸。”
“抵達私渠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單於便派他的弟弟右溫禺鞮王帶著貢物去漢朝做人質,隨梁諷一同入京朝見。”
“竇憲因北匈奴單於沒有親自前來,便奏報竇太後,把單於的弟弟送了回去。”
“南匈奴單於在漠北送給竇憲一隻容量五鬥的古鼎,竇憲將古鼎獻給了漢和帝。”
“因攻打北匈奴立下戰功,竇憲被任命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享有二萬戶食邑。”
“竇憲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爵,竇太後同意了。”
“按舊例,大將軍的地位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下。”
“竇太後特地下詔規定:竇憲的地位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竇篤、竇景、竇瓌任侍中、奉車、駙馬督尉,四兄弟爭相修建房宅,工匠眾多。”
“竇氏兄弟恃寵而驕,執金吾竇景尤為突出。”
“他的奴仆和部下強奪百姓的財物,非法釋放罪犯,奸淫擄掠婦女。”
“商人們害怕得不敢出門經商,如同躲避敵寇。”
“竇景擅自征發邊疆各郡騎兵部隊的精銳,為己所用。”
“彈劾竇氏兄弟的奏章都被擱置下來,得不到答複。”
“尚書何敞密奏,大將軍竇憲在漢章帝駕崩後不久,辭去高位,讓人欽佩。”
“可是國喪尚未告終,竇憲卻改變了態度。”
“如今竇氏兄弟都在朝廷專權,竇憲掌握全國的軍隊,竇篤、竇景統領宮廷禁衛部隊。”
“他們苛刻暴虐、役使百姓、生活奢侈無度、濫殺無辜,引起百姓和朝臣們的非議。”
“竇氏兄弟中,隻有駙馬都尉竇瓌喜好儒家經書,潔身自好。曾多次請求從高位退下。”
“何敞建議竇太後與竇瓌商議,考慮如何能夠既維護江山社稷,又保證竇氏家族的安穩。”
“竇憲得知後,讓太後將何敞調離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
“永元二年,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領騎兵兩千多人襲擊北匈奴在伊吾的守軍,重新占領該地。”
“車師國深感震恐,前、後王均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依附於漢朝。”
“竇太後下詔封竇憲為冠軍侯,竇篤為郾侯,竇景為汝陽侯,竇瓌為夏陽侯,竇憲不肯接受賜封。”
“不久後,竇憲出京屯駐涼州。命侍中鄧疊任征西將軍,充當副統帥。”
“北匈奴單於因漢朝遣回他送去做人質的弟弟,於是派遣使者到邊境表示臣服,並請求入京朝見。”
“竇憲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恰逢南匈奴單於再度上書請求消滅北匈奴,竇憲便派左穀蠡王師子等人率領八千騎兵出兵雞鹿塞,襲擊北匈奴單於。”
“大軍夜間到達,向北匈奴單於發動圍攻。北匈奴單於受重傷,僅得活命。”
““漢軍俘虜了北匈奴王後及其子女五人,斬首八千人,生擒數千人。”
“永元三年,竇憲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勢消滅它。”
“二月,他派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帶兵出居延,在金微山包圍了北匈奴單於,俘虜了北匈奴單於之母閼氏,斬殺五千多匈奴人。”
“北匈奴單於逃走,不知去向。漢軍出塞五千餘裡,自漢出師以來,從未到達過如此遠的地方。”
“從此後,匈奴勢力被徹底擊潰。”
“竇憲立下大功後,威名大震。”
“他以耿夔、任尚等人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為他撰寫文章。”
李清照:州刺史、郡太守和諸縣縣令,大多由竇氏舉薦任命。
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起貪汙賄賂。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彈劾了一批郡守,因受牽連被貶或被免職的官員有四十多人。
竇氏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於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為高尚,聲望甚重,因此也無法加害於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監察檢舉,鐵麵無私,竇憲等人對他很是厭惡。
樂恢上奏道,竇憲等人作為漢和帝的舅舅,不應掌控中央大權。
漢和帝應該為了大義令竇憲等人放棄權力,竇憲等人也應該主動引退。
奏章呈上後,未被理睬。於是樂恢稱病,上書請求退休,返回故鄉。
竇憲暗中嚴令州郡官府,脅迫樂恢服毒而死。
朝廷官員們對此十分震驚,全都察言觀色迎合竇憲的意思,無人膽敢違抗。
袁安因漢和帝年幼、外戚專權,每次朝會進見時,或與其他朝臣談論國家大事時,都會嗚咽流淚。
自從北匈奴單於戰敗不知去向後,其弟右穀蠡王於除鞬就自稱為單於,率領數千部眾駐紮在蒲類海一帶,派使者到漢朝請求歸附。
竇憲建議按照南匈奴單於的先例,將於除鞬立為單於,設置中郎將進行監護。
宋由等人同意竇憲的建議。袁安、任隗上書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光武皇帝招撫南匈奴隻是權宜之計,為的是利用他們去抵禦北匈奴。
如今北匈奴已經平定,應當命令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而不應該再另封於除鞬做單於。
兩種意見上奏後,一時無法確定下來。
袁安擔心竇憲的主張會被批準,便上呈密封奏章,極力建議讓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
他的理由是,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領部眾歸降,至今已四十餘年。
屯屠何也是首先提出北征策略的人。消滅北匈奴後,卻要另立一個新降服的北單於,違背了長久以來的謀劃,失信於漢朝養護的南匈奴單於,以後其他外族就不敢再相信漢朝的承諾了。
供給南匈奴單於的費用,每年達一億九十餘萬;
供給西域的費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
如今北匈奴距離更遠,費用超過一倍,這將耗儘國庫。
漢和帝令群臣們再次討論此事,袁安與竇憲進一步爭執,互相詰難。
竇憲仗勢淩人,言辭驕橫,但袁安始終不為所動。最終,漢和帝還是聽從了竇憲的建議。
永元四年,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把持著朝廷重要職位。
穰侯鄧疊和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在一起。
其中元、郭舉經常出入宮廷,郭舉又得到竇太後的寵幸,於是,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漢和帝。
漢和帝暗中知道了他們的陰謀。可是因為竇憲兄弟專權,漢和帝無法接近內外臣僚,一同相處的隻有宦官。
漢和帝認為朝中大小官員都是竇憲的黨羽,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有心計,不諂媚竇氏集團。
於是,漢和帝就和鄭眾密謀,想要殺掉竇憲。
當時竇憲出征在外,漢和帝怕他興兵作亂,暫且隱忍了下來。
就在這時,竇憲和鄧疊全都回到了京城。
漢和帝想要采取行動,就將清河王劉慶留在宮中住宿,夜裡單獨與劉慶私聊,請他向鄭眾傳話,讓鄭眾搜集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
不久後,漢和帝駕臨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
並派謁者仆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讓他與竇篤、竇景、竇瓌一並前往各自的封國。
因為顧及竇太後的緣故,漢和帝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是選擇嚴苛乾練的封國宰相對他進行監督。
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全都被迫自殺。
竇氏家族及其賓客,凡因竇憲的關係而當官的,一律遭到罷免,遣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