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在長安(二)(1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066 字 9個月前

“太極宮”裡“兩儀殿”內,大唐皇帝李治正在閱看奏章,因臨近年底,各地呈上的奏疏很多,雖然經過“政事堂”的宰相們篩選,但依然有很多需要皇帝親自過目,致使李治不得不減少陪伴新生兒子李弘的時間。

前不久,武媚誕下龍子,李治大喜,賜名“弘”。據宮中老人傳言,此子與李治剛出生時幾乎一模一樣。

李治聞之更加溺愛,幾乎無事時都會去逗弄、陪伴,或許是父子天性之故,李弘每次見到李治都顯得極為乖巧,不哭不鬨的,令李治無比歡喜,對其生母武媚,亦是更加寵愛。

隻因政事太多,李治不得不待在“兩儀殿”內,怎麼說,那也是他的“江山”。

王伏勝快步走進殿中,見皇帝還在閱看奏章,便走近一些,低聲喚道:“陛下。”

李治掃了一眼王伏勝,放下奏章,道:“說吧,謝卿家又給朕找什麼麻煩來了?”

“麻煩不麻煩的,謝縣男倒是沒說,奴婢也不清楚,隻不過,‘皇家學堂’上繳內府的錢財,奴婢卻是帶人運進宮裡了,足足有七萬六千貫之多。”

“這學堂靠什麼掙了如此多的錢財?”李治好奇地道。

“回陛下話,‘皇家學堂’名下有兩大作坊,‘冶鐵作坊’年入近七萬貫,‘香水作坊’年入約兩萬六千貫,學堂今年的開支用去接近五萬貫……”

“學堂一年用五萬貫?”李治驚問。

王伏勝回想一下賬本上的記錄,道:“學堂開支主要是用在建房等事情上,那些開支都很大,謝縣男在賬本上也有記錄。”

李治先是點點頭以示知道,跟著想起什麼,又問:“不對啊,作坊收入九萬多貫,扣除學堂用度的五萬貫,怎麼能夠交給內府七萬多貫呢?”

王伏勝道:“此事奴婢並不是特彆明白,好像是,鄉裡搞了一個印刷作坊,學堂不出錢,但是出什麼研究的人,奴婢弄不懂,謝縣男也沒說,隻知道,學堂占了三成份子,值三萬貫,所以才有七萬多貫交給內府。”

李治聽的是一頭霧水,但是也明白此事怪不得王伏勝,隻好作罷,反正是錢多了出來,而不是少了就好。

其實這件事並不複雜,謝岩預計的“活字印刷”技術開發,需要三萬貫,這筆錢理應由作坊的股東們出。

隻是,謝岩將以後學堂可能投入的人力成本,先期納入到學堂的開支裡,然後以“研究費”的名義,從作坊那邊提取出來,經過這麼一番周折,三萬貫也就成了“專款專用”,有利於作坊和學堂兩邊的賬務,以免將來眾多開支混雜其中,容易公私不分,出現貪瀆現象。不管皇帝理解與否,謝岩都沒有打算上書說明詳情。

來“長安”要辦的兩件事,經過劉仁實的敘說,他已經大致明白了應該怎麼去做。

在正式上書前,謝岩決定去拜訪一位“老朋友”——原“洛陽留守府”高長史。

自五月“進京述職”,一晃數月過去,高長史始終未能見到皇帝陛下,也沒有得到“吏部”新的任命。

為此事,高長史專程拜見了老上司“英國公”李績,終於知道,並不是皇帝不待見他,而是朝中關於他的位置有些爭議。詳細情況李績沒多說,隻是告訴他:“如不能主政一方,老夫當推薦你去‘都督府’任職副都督,陛下想必會答應的。”

高長史清楚,“英國公”李績極少在政務和人事問題上和長孫無忌他們起衝突,自己去“都督府”一事,恐怕很難改變了。好在,他對此有些心理準備,倒也不是太失望。

謝岩前來拜訪時,聽說了此事後,忍不住歎道:“以長史之才,主政一方,必將惠及百姓,至於‘都督府’那裡,多是邊境地區,軍務之重遠大於政務,謝某以為,委屈了、可惜了。”

高長史卻頗不以為然地道:“無論哪裡為官,都是為了百姓和陛下的江山社稷,老夫不覺得有何委屈。”

“長史大義在心,實令謝某欽佩萬分。”說著,謝岩向高長史拱拱手,以表示敬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