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在長安(二)(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5066 字 9個月前

高長史回了一禮,而後道:“縣男此來,可是鄉裡有事發生?”

“實不相瞞,鄉裡如今發展迅猛,根據測算,停留在鄉裡的人加上鄉裡原有鄉民,每日有近五萬之多,而且還有日益增長的趨勢,長史應該知道,大部分人都是聚集在官道以南、‘澗河’以北的區域裡,巴掌大的地方,如此密集的人群,無論是官員數量,還是巡邏隊的人手,都顯得極為不足,原本在村裡可以自行解決的事,現在全部進了官衙處理,若不是因鄉裡如今富足,百姓衣食不愁,使得許多矛盾大大減少,否則光是這些家常裡短的事務,官吏們不睡覺估計也處理不完。”

聽完謝岩的簡單介紹,高長史不禁感慨萬千,道:“管子有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有百姓富足,才可談‘知禮’,‘衛崗鄉’變化之大、之快,實在令老夫歎為觀止!‘衛崗鄉’的確太特殊了,很小的地方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口,若不能妥善有效管束,不論是天災,又或是人禍,但凡出些不可控之事,後果都將極為嚴重,縣男可是為了增加官吏數量而來?”

“正是”謝岩道:“胥吏可自行招募,唯有官員配備以及巡邏隊隊員增加一事,必須得朝廷同意方可實施。”

“縣男做的很對啊!”高長史肯定地說道:“‘衛崗鄉’再特殊,它也是大唐的,必須得遵守大唐律例,唯有如此,才不至招來非議,更不會……”後麵的話,高長史沒有明說,謝岩也能知道,那一定指的是“招來禍事”。

從謝岩的表情裡,高長史看出來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於是問道:“那關於此事,縣男可有章程?陛下是否知曉?”

謝岩道:“自進‘長安’起,謝某一直稱病沒有上朝,此不可久矣,否則必遭人詬病,難保不會給陛下增添麻煩,吾欲三日內正式上書,提請陛下增加鄉中官員十五名;以及請求陛下,從‘潼關’駐軍中,抽調兩千軍卒,負擔鄉裡維持秩序之則,並每年輪換,以免地方事務,影響軍心。”

高長史仔細琢磨了一下謝岩的說辭,忽然笑問:“如此做法,可是有人向縣男授意?”

謝岩既不承認又不否認地說:“吾以為此乃可行之策,不知長史以為如何呢?”

“此乃不是辦法的辦法,恐怕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使用的方法,然,軍卒該由何人指揮呢?”高長史提出了一個問題。

謝岩道:“誰來擔任指揮並不重要,隻要他能夠達到鄉裡要求既可。”

“嗬嗬,謝縣男啊,‘衛崗鄉’對於地方治安事務的要求,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啊,老夫以為,‘潼關’守軍,怕是達不到喲。”高長史說完,看了謝岩一眼,又道:“若是將指揮權交於鄉裡,老夫請問,軍中得夠得到什麼呢?”

謝岩同樣看了一下高長史,微笑地道:“軍中支持地方事務,自然不能空手來回,謝某覺得,每年更新一千人的裝備,似乎還是可以做的到,那可需要五萬貫之多的啊。”

“一千人的裝備?”高長史心裡盤算了一下,而後道:“價值五萬貫的裝備,實際恐怕也用不了那麼多錢吧,不如就按兩千人算,如何?”

應該說,高長史的要價,並沒有超出謝岩的心理預期,可是他並不想立刻答應,卻問道:“以高長史之見,此事朝堂通過可能性,有多大?”

高長史用手捋了捋頜下胡須,思索半晌後道:“老夫回答不了,隻不過,明日,老夫當派人知會縣男結果,如何?”

“如此甚好!”謝岩說著起身向高長史行了一禮,鄭重地道:“拜托了。”

他們最後的對話,其實是心照不宣的,謝岩實際是想請高長史代為征詢“英國公”李績的意見,不得到這位大唐軍方第一人的同意,調動“潼關”駐軍幫助地方維持秩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高長史為官多年,老於世故,他看出來了謝岩的用意,卻並沒有說破,反而是代替李績詢問了一些事情,尤其是,軍方能夠在其中得到什麼好處,畢竟哪怕如李績這樣的大人物,也需要考慮為自己的部下謀取利益,要不然,誰還願意“聽話”呢!

正事談完之後,兩個人又聊了一下其他,重點就是“衛崗鄉”的各種變化……

當高長史聽說那個什麼“賽馬場”將掙到所有錢都用在“洛陽府”的各種建設以及救災物資儲備上時,他忍不住歎道:“謝縣男啊,老夫原本一直以為你能得到陛下信任,走到今天這一步,那是幸進,是陛下偏愛的緣故,現在看來,老夫不如你甚多啊!縣男能夠想出,讓商賈和大戶們將掙到的錢吐出來用於民生,再以購買物資和其他方式讓他們重新拿回,但是在此過程之中,地方得到政績,百姓得到實惠,他們那些人,錢沒少賺,還能收獲名聲,僅此一法,多方得益,實在是高明的很,放眼當令,能想出如此絕妙方法的人,怕是少之又少,陛下對縣男的厚愛,那是一點也沒有錯啊。”

“長史言重了,謝某自問並無那麼大能耐,唯有一事與長史相同,不過是心裡有百姓爾!”謝岩以最普通、最尋常的語氣,說出最不一般的話語。

心裡有百姓爾!官員們天天都在說,真正能做到的人,當百不足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