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朕有所耳聞,據說在‘睦州’時,軍中即非常喜愛此事,卻因有一定危險,被謝卿家叫停,想不到此子居然能夠用此方法獲利,倒也不錯,算得上是一個好主意。”李治早就聽過“跳傘”一事,知道雖有危險,但隻要嚴格操作,危險性並不大。
“陛下,主意雖好,可終歸是有不小的危險,此子僅僅操弄兩個月就把‘降落傘’送給了‘羽林左衛’,而後用掙到的錢財購置最好的農具和耕牛,再將這些東西發給租種其家田地的農戶,後又從‘衛崗鄉育種中心’請了一個老農來傳授什麼種地技巧,妾身就不懂了,種地還有什麼技巧不成?可是啊,前不久收獲的時候,聽說其家地裡的收成比往年高出三成,大大緩解了家裡壓力,此事知者甚眾,一時成為美談。”
“謝卿家曾有提過,學堂教授聖賢文章,然學得精深者不會多,故學堂更注重學生的實用之能,朕初時頗不以為然,如今看來,似乎是朕想少了一些,蕭家之子能夠將學堂所學用來拯救其家,當得起‘學以致用’四個字。‘衛崗鄉’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所在?”李治不無感慨地說了一番話。
皇帝和皇後之間關於“衛崗鄉”的感慨,也僅限於他們夫妻間,根本傳不到外界,但是到了次日,那就完全不同了。
朝會結束之後,大唐的宰相們和往常一樣,聚集到“政事堂”中。
現如今,大唐實職宰相當中,走了一個褚遂良,卻又多了一個以“中書侍郎”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頭銜的李義府,人數不變,還是五個人,其餘四個分彆是長孫無忌、李績、來濟、韓瑗。可是,隨著李績開始過問政務,加上李義府擁有的實際宰相權力,長孫無忌一派把持大唐朝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很多事情,再也由不得他們恣意而為了。
正當他們為一個人事任命發生爭論的時候,王伏勝帶著一名小宦官走了進來。
簡單的行禮後,王伏勝道:“奉陛下口諭,將‘新安縣子’謝岩所呈文書交諸公閱看,且陛下還說了,請諸公即時閱看,文書咱家還需帶回。”
王伏勝說完即垂手站立一邊,而小宦官則將文書率先呈給長孫無忌。
能夠成為宰相的,可以稱得上是“人傑”,久經風浪的他們,閱看謝岩文書的時候,哪怕心裡再有多大驚濤駭浪,但從表麵上,那也是看不出來的。
隻不過,人有些時候無論掩飾的多好,往往會在一個眼神或者一個不經意之間的小動作上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宮中活了大半輩子的王伏勝,那是察言觀色的高手,他依然能從那些表麵平靜無波的宰相們身上,瞧出一絲不同的異樣。
回到皇帝麵前,王伏勝躬身稟道:“陛下,長孫太尉和李司空僅僅皺了一下眉頭,李侍郎卻麵現喜色,來中書和韓侍中則有些慍怒之意。”
李治輕輕點了點頭,什麼表示也沒有,或許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吧。
李義府所以麵露喜色,那是因為他從規劃當中看出了掙錢的機會,至於什麼“商稅”的事,那是皇帝考慮的問題,他壓根沒去多想。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