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朝堂爭論(三)(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2936 字 9個月前

謝岩知道,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官員與皇家,都把百姓的錢財看成是隨時可以拿走的,所以他們特彆不注重官府財力與百姓富足之間的關係,總覺得,一個地方富了,就應該如何如何……完全不考慮百姓是如何在艱苦勞動中獲得。

謝岩之所以想在“稅賦”上動腦筋,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唐官員,有更好更正當的方式,彆總把主意打到老百姓身上。特彆是當鄉裡真正實施後,用收來的稅再發展經濟,最後形成一個良好的正循環,應該能夠將官員的注意力轉移到發展經濟上,從而減低對百姓的盤剝,對於國家的發展也會有極大的促進。隻不過來自後世的先進觀點,謝岩不能說,說出來也沒人懂,他隻能自己去做,用事實告訴唐人,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百姓再富裕,那也是百姓的,和官府無關,吾主政一方,總不能事事從百姓那裡索取吧,巧取豪奪,橫征暴斂之事,恐怕沒有人會願意看到吧。”

戶部侍郎被謝岩這一說,弄得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隻能悻悻然退回朝班。

“陛下”沒等謝岩喘口氣,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走出班道:“天下財富皆有定數,官府多取百姓自然少獲,老臣以為,此事萬不可取。”

“天下財富自有定數”這是古人的一個財富觀點,出自哪裡?何時出現?謝岩可是搞不清楚,但是他必須得回答這個問題,好在他對此早有準備,於是想也不想地道:“財富多寡可未必是恒定的,它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稻穀,未脫殼前是一個價,脫殼後又是一個價,變成米飯之後是另一個價,它的變化來自於勞動,是因為人力在中間起了作用,從而出現價格不斷攀升的情況;再比如鐵錠,普通的一個價,精鐵一個價,現如今最好的‘硼鐵’又是一個價,它的變化,除了人力在中間起作用外,還有匠作技能的提高,而無論是人力亦或是匠作技能,本身也不是固定的,有可能增加,有可能減少,繼而會影響到最終的價值,因此,財富的多少,不可能是定數,應當是有變化的,不會出現官府多取而百姓少獲的情況。”

“一派胡言!”那老官員道:“天下土地有定數,能夠養活多少人,也有定數,自然錢財也有定數,如何可能出現錢財多餘的情形?必定是多出來的部分取之於民,與巧取豪奪又有何異?”

“太史公曾有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可見,無論官府或者平民,都追逐錢財,隻要用合理的手段獲得財富都是應該的,何來巧取豪奪一說?再者,即便財富有定數,大不了我朝鐵騎征討天下,可以從胡人或者未知之地索取便是,怎能以此為借口妨礙我朝自身發展呢?”謝岩事先準備充分,所以旁證博引,侃侃而談。

“老夫記得,當初謝縣子提出高額懸賞以獲取糧種,如今數年過去,好像不曾聽聞有什麼新的高產品種出現?謝縣子今日之作法與昔日如同一轍,有邀寵之嫌。故老夫絕不讚成。”

“老先生又錯了。”謝岩轉首對李治行禮道:“陛下,臣記得當初說過,在沒有找到新的高產品種以前,改進農具以及耕種方式,也是懸賞的一部分,不知陛下還有印象否?”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