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恢轉過身,由於講台比地麵稍微高出一些,所以他能夠看到高遠以及李績等人,隻不過哪怕心裡再奇怪,麵上那也是若無其事,正式開始講課……
假設謝岩坐在屋裡聽課,他一定會十分感慨——馮寶在“睦州”,真的是撿到寶了!
謝岩用“壕溝”,輔以各種器具形成的“野戰工事”,固然能夠有效抵禦騎兵衝擊,但是此方式有兩大弊端,其一,挖掘“壕溝”需要計算工程量以及根據地形進行布置,考慮的方麵比較多,對於帶兵將領的要求比較高,而且需要有一支專屬的“施工隊”,單單依靠軍卒,速度慢了些;其二,大軍行動時,需要攜帶很多器具,不僅不太方便,某種程度上也限製了行軍速度。
西域歸來途中,許恢與一些軍官們閒話時,說起過“野戰工事”的事宜,隻不過所有人都認為,除了“衛崗鄉”出來的“武平特混營”外,大唐其他軍隊,都很難嫻熟運用或者效仿這一戰法,因為財力和人才都遠遠比不上。
多數人,都會認為此乃“武平特混營”之“獨家戰力”,不僅不可外傳,還需保密才是要緊事,執此想法者,包括許恢在內,當時在馮寶軍中不在少數。
可是,馮寶知道後卻告訴許恢:“‘野戰工事’弊端太明顯,並不具有太多實用性,事實上,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許恢根本理解不了這些話,隻好詢問詳情,他哪裡知道,馮寶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但是卻給了他一句提示:“在野外構建防禦,其實和修路、建房的道理相通,理當有更快捷的法子,若是想不出來,回鄉後可以去‘施工隊’那裡多問多看,相信定有所獲。”
許恢牢牢的記住了這句話,回到了鄉裡以後,前前後後跑了不下於十趟“施工隊”,通過詢問和觀察,他發現,工地上每次運來紅磚的時候,都是用“滑輪”加“行吊”從牛車上卸裝,而那些紅磚,事先都是放在一個方形的木架上,如此搬運,不僅省力,而且快速。
許恢初時隻覺得新鮮有趣,等到他看見每四個人一組,將紅磚一塊塊從大木架移到小木架上,最後用木杠套繩肩扛的方式往施工現場搬運的時候,他忽然感覺,自己好像摸到一些竅門了。
當又看見兩人一組,用同樣方式搬一包包水泥的時候,許恢終於意識到,其實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搭建“野外防禦”。
剛開始的時候,許恢設想的是用麻袋裝泥土,通過堆放形成類似“城牆”一樣的“防禦工事”,結果發現,所需要的麻袋數量太過龐大,且尤為重要的是,大軍輜重本就攜帶數量有限,不可能有單獨的運力來裝運空的麻袋,所以實用性幾乎為零。
那麼,唯一的可能性隻有弄出一種裝具,既可以給大軍用來裝運糧草以及其他物品,又可以在戰時充當裝載器具,唯有如此,才可能實施設想中的“野戰防禦”。
有想法是好事,可實現所想就不容易了,許恢自己想不出,便將此事作為課業布置給了“軍事興趣班”的學子們。
人多力量大,那可不是“吹”出來的!
在眾人集思廣益之下,一種“方形裝運袋”問世了。
所謂“方形裝運袋”,其實是普通麻袋的一個變種,非常類似後世常見的“方形收納包”,其最大好處在於,無論裝運的是糧食還是飼料,乃至泥沙或碎石,當裝滿後,相當於一塊塊方形的“大石”,非常便於碼放,更重要的是,它比麻袋用起來方便,而且由於縫製了提手的緣故,搬運起來可以兩人一組,效率大大提高。
謝岩聽說了此事後,特意去看了一下,當時就明白了許恢的設想其實是一種極為超前的思想,那就是“標準模塊化應用”,簡單而言就和“搭積木”差不多,是一種很高級的應用模式,即便在後世,那也是大型工程機械普及以後才出現的。
謝岩當時什麼也沒有說,他想看一看,古人的智慧究竟能夠走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