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白龍魚服(十四)(2 / 2)

神都錦繡 鐘山布衣 4278 字 9個月前

結果又一次給了謝岩驚喜,在學習了“力學”和“數學”的學子們幫助下,許恢一步步完善了自己設想……

比如,大軍出動時,每日糧草消耗驚人,自然會騰空出許多“方形裝運袋”,等到了戰時,用空袋裝泥沙和碎石構築“防禦牆”以替代“壕溝”,如果數量不夠,可以用裝糧食或者飼料的進行補充。由於每個袋子裝滿後,分量接近百斤,用它們壘起來。有個三排即足以抵禦騎兵了。

但是,有一位學子卻認為,無論怎樣碼放,這一道人為的“牆”,都是一種方形結構,而這種結構穩定性較差,也就是說,在抵抗騎兵衝擊時,並不能保證不出問題,因此他提出,在構築時,應當是下寬上窄的“梯形”樣式,因為更接近“三角形”,所以穩定性以及抗衝擊性遠遠強過那道“牆”。

與此同時,又有學子提出,應該計算清楚大軍在野外時,構築一道“防禦牆”最少需要多少個“方形裝運袋”,以便在出發時準備好。

這是一道並不複雜,但計算量比較大的題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淳風聽說了“野戰防禦”一事。

到了後來,學子們提出的建議就更多了,其中最吸引許恢注意的是一名學子認為,“野戰防禦”除了突出一個“防”,還應該考慮到“攻”,即“攻守兼備”才是最佳。而李績今日聽的正是怎樣有關加裝“攻擊器械”一趟課。

李績戎馬一生,經曆過無數戰鬥,若論戰場之經驗,恐怕沒有人比他更強,饒是如此,他也想象不出來,那些腦洞大開的學子們,提出的各種匪夷所思、五花八門安裝攻擊器械的方法。

比如,“梯形防禦牆”的頂端,以間隔一步的方式擺放裝有泥沙和碎石的“方形裝運袋”,軍卒居其後,以“強弩”招呼敵軍;弓箭手居於牆下,以密集陣形仰天放箭,最後形成“拋物線狀”的箭雨,可以有效阻隔跟在騎兵後的步兵。再比如,還有學子提出,大軍出發前,可以攜帶一些鐵鏈,如此可根據敵軍的重點攻擊方向進行加固或修補損毀的防禦缺口……

總之,學子們的建議,有的合理,有的則是條件不允許,考慮的不夠周到,但是,李績聽得出來,坐在這間屋裡的每個人,都有不低的軍事認知,而且對於一些軍械的熟悉程度,似乎還超過了普通軍官,特彆是“衛崗鄉”獨有的一些軍械,連他都不是很清楚。

隻不過,李績從整個討論中,得出了一個結論——“軍事興趣班”的學子們,對於作戰而言,總體來說,繼承了謝岩和馮寶在“軍隊精銳化”方麵的想法,高度依賴於武器裝備,對於真正的戰術和戰法,似乎無人提及。

想到這裡,李績轉首對跟隨而來充當護衛的“千牛備身”李聰低聲說了幾句話……

很快,李聰如其他學子一般,舉起了右手,要求發言。

許恢對屋裡來的這些特殊客人一直都頗為關注,此刻見有人舉手,自然無不允之理。

得到允許的李聰,先是站起來,略一欠身,而後言道:“‘野戰防禦’固是重要,然我朝大軍百戰百勝、所向披靡,何需防禦?況且,大軍作戰,講究的是攻城略地,消滅敵軍,純粹的防禦,恐難以做到,某家請問先生,守而不攻,於國何益?”

許恢見其說完,頷首一笑,道:“兄台之意,許某已明,且請坐下,聽吾慢慢道來。”

“諸位——”許恢說了一句,停頓片刻,待所有人安靜下來,又見剛剛提問之人已然坐好,便接著道:“有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故大唐之鐵騎,當攻得出,守得住,唯如此,方為強軍。吾以為,在攻守之間,並不存在哪一個方麵更重要之說,攻或守,不同需要矣,無定數可言。眾所周知,許某有幸追隨馮縣男出征西域,期間經曆了一些戰事,其中馮縣男獨率孤軍深入後方的戰法,令吾無比欽佩,而此戰的關鍵也正在於此!”隨後,許恢將當時的戰況大致說了一下……最後道:“根據此戰之過程,不知諸位是否以為,守得住,才是更重要的嗎?”

在真實的戰例麵前,包括李績在內,任何人都無法反駁,更何況,許恢所舉的戰例中,馮寶所做的是寓攻於守,正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攻得出,守得住,才是強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