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現在的內地,準確說現在的深圳,跟50年代~60年代的香港沒什麼區彆,無論是地理還是人,都沒區彆。香港絕大部分人口,都是國內,尤其是是廣東過去的,深圳這邊過去的尤其多,隔江相望的香港那邊的農村,有的村莊甚至跟深圳這邊的農村地名都一樣的,因為,那是深圳這邊偷渡過去的人,在香港那邊又聚集建立的村落,同樣做農活,產出也是相差不大,但由於深圳和香港的物價差彆,所以,隔江相望的香港農民,收入甚至都是深圳這邊的農民二三十倍以上。”林棋微笑說道,“原本,國內要搞經濟,是受到不合時宜的體製束縛。我不是說公有製不好,而是目前的公有製做計劃經濟,由於技術水平限製,還是人治為主,而不是由更高級的人工智能,依據極其龐大的數據,製定的計劃更科學。所以,改革之後走市場經濟,劃了幾個特區,每個經濟特區都是經濟實驗的場地,模仿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路線,其他的特區不好說,但深圳絕大部分的路線都是模仿香港。把時光轉移到50年代的香港,預知未來的你們,會覺得投資什麼行業最賺錢,並且,風險最小,也最容易操作?”
“老板的意思的在深圳搞房地產?”劉振東說道。
“不!地產僅是一個方麵,肯定是要搞,但不能專門搞地產。而是我們進行了一係列的投資之後,附帶著圈了一大片土地。”林棋說道。
回顧香港的曆史,永遠都會發現,過去的地產價格比現在便宜太多了。50年代投資幾百萬元蓋一座大廈,現在價值保守估計幾個億。邵氏電影公司做電影的成功是其次的,但當年為了搞電影,投資買下了那些院線、片場和辦公樓,現在卻成為比其電影和院線更值錢的資產。
“工業用地和商業住宅用地是不同的!”虞有澄諷刺說道。
即使是不懂地產的人,也知道工業用地是很廉價的,而商業和住宅用地則是很昂貴。
畢竟,工業用地可以實實在在的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產生實打實的價值,所以,各地政府都會降低工業用地的價格,以此來拉動就業。但商業和住宅用地,並不屬於生產性質的用地,而是服務業和個人消費的商品,所以,得不到任何優惠,土地的價格會遠遠高於工業用地的價格。
城市的土地增殖,本質上是因為當地擁有良好的就業,從而吸引大量人口,人口聚居帶來了居住的剛需,才帶動了地產市場的繁榮。
包括香港在內,地產漲價之前,也是工業吸納了大量的人口,創造了價值。之後,這些人口擁有了消費能力,再加上金融資本作為推手,加速地產行業的發展。在香港人口從50萬人增長到500萬人的三十年之間,地產價格漲價就超過百倍。
深圳特區本地人口很少,但是特區的特殊性,在國內是稀缺的。未來,其必然吸引大量國內外資本前來投資,進而吸引大量勞動力湧入。人口增長速度,跟五十年代的香港幾乎的一樣的。稍微一聯想,就知道了其地產價格必然會複製香港地產暴漲百倍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