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一則流言傳天下(2 / 2)

帶著青山穿越 漆黑血海 7315 字 11個月前

如今反倒是一個個跳出來,大義凜然地指責她,率先反對她的決定,迫不及待地要跟其劃清界限。

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指責她牝雞司晨,逼迫其自閉宮中,頤養天年。

就在朝廷亂成一鍋粥的時候。

也不知有意隱瞞,還是故意拖延,邊關大捷的消息,這才姍姍來遲。

令亂糟糟的朝廷都驀然一震。

楊康、郭靖等一眾將領,戰功彪炳,似夜空中的大星,璀璨奪目。

一個個映入趙氏貴族的眼中,這個時候,誰掌握軍隊,誰就擁有主動權。

誰就有機會登上大位。

但唯有楊康,使他們欲除之而後快。

因為民間那則流言,他們有所耳聞,雖不知消息出處,但絲毫不妨礙他們將楊康視為大敵。

若是前方軍情未曾傳回,他們對楊康,也隻是將信將疑,暫時列入懷疑名單。

但當前線大捷,戰功首屈一指的楊康,自然就成了趙氏子弟的眼中釘,肉中刺。

畢竟,那句“楊家真龍”,令他們寢食難安,迫使其不得不同仇敵愾,聚集在一處裝飾華麗,雕梁畫棟的廳堂,商議此事。

“楊康必須死!絕不能讓他活著到達臨安,無論他有沒有謀逆的心思,都不重要。”

“寧可殺錯,絕不放過。”

“但如今他班師回朝,手下千軍萬馬,大權在握,此番消息一出,又得了民心,恐怕不好對付。”

“暗襲是彆想了,還未等殺手近身,就已經喪命,白白浪費錢財、心血,得不償失。”

“既然暗地裡不行,咱們就光明正大的來,用大義壓人,逼迫其不得不表態。”

“兵權可不僅掌握在楊康手上,其實,我等還可暗中聯係一些將領,聯合起來,若那姓楊的不識相,就直接讓他命喪黃泉,令他去追隨先皇,做個忠臣良將,留個青史美名,也算對得住他。”

……

正快馬加鞭,趕赴臨安的楊康,自然不知整個都城上層的波譎雲詭。

但此刻的他,站立高地,遠眺已經遙遙在望的巨大城廓,心中已經做好了迎接一切的準備。

清風微拂,帶著無限的思緒,將楊康拉入回憶:

五年前,大青山

竹院內

梧桐樹下

傷勢康複的楊康,特意來向李天生道謝,同時請求暫時出山,想要前往無錫,刺殺當初追殺他們的貪官汙吏。

結果被後者勸住,他至今猶記,當初與李天生展開的那段對話:

“你要出山?”

“是!”

“要行俠仗義,鏟除無錫的貪官汙吏?”

“是!”

“天下貪官不在少數,有些貪在明處,有些貪在暗處,憑你一人之力,窮儘一生,又能殺多少?

你如何保證,每次的刺殺都能全身而退,不會如上次一般,難逃生天?

如何能保證,此事不會禍及你的妻兒、父母和其他親朋?”

楊康被問得沉默,啞口無言,沉思冥想。

旋即,朝著李天生躬身一拜,“還請前輩教我?”

“治病要尋根。一個人殺的再多,也是指標不治本,殺了一個,難保下一個上台的不是貪官。

唯有從根上著手,製定、完善律法,自上而下,規範官員行為,三權分立,設立專門的監察、督查和審計部門,動員百姓,建立民間探員,從一係列政事出發,從嚴治國,王道與仁道並用,方有最大限度,減少貪官汙吏的出現。”

“可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夠登上那天下至尊的寶座。”

楊康被嚇得大驚失色,倒是李天生一臉的無所謂,繼續說道:“成大事者,必要有魄力、有恒心,你若連想都不敢想,趁早回家,當個安安分分的種田人。

或許依靠你父輩的關係,你可以順利避開貪官的盤剝,又或許你運氣極佳,遇到一名難得的好官,但這種機率很小。”

看著陷入沉思的楊康,李天生繼續說道:“這天下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就像樹有榮枯,人有悲歡。

一個朝代,既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繁榮昌盛,也有怨聲載道、艱難求存的凋零末世。

這南宋表麵的繁榮背後,實際上早就積重難返,武林人士的俠義之舉,在這官商勾結,百姓艱難求生的世道,不過是杯水車薪。

唯有破舊除新,再建新朝,勵精圖治,以史為鏡,以各朝教訓為鑒,勤政愛民,以法治國,以仁治人,曆經幾代人的付出,方能在較高程度上,為百姓謀福祉,提供暫時安樂的環境。

你若要除暴安良,鏟除國之蛀蟲,最好還是換個方式。

這南宋天下已經到頭了。”

“不過,年輕人,若是你決定了,便要做好應對風雨的準備。”

………

記憶消散,心神歸位,楊康望著遠處漸進的城廓,繼續率領軍隊,踏馬前行。

“五年的風雨磨礪,五年的蓄勢準備,終於等到這一刻,隻要順利捱過,便是風雨彩虹,海闊天空。”

楊康滿懷信心,“臨安,我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