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亮這孩子,軍師你再多栽培教導幾年,必成王佐之才呀。”
中軍大帳內,劉備拿著關羽的來信,口中是嘖嘖稱讚。
原來此番南下,蕭方自然是要將諸葛亮帶在身邊,隨時教導曆練的。
但出征之前,老劉提到過,關羽鎮守宛城,統軍治軍方麵沒什麼問題,但在治政上卻略有吃力。
尤其是在處理與士人間的關係上,關羽過於剛直,欠缺幾分手腕。
蕭方倒也不奇怪。
人無完人,誰都有短板,包括他自己。
關二爺雖武藝絕倫,將才非凡,但性格上卻有“傲士大夫而恤士卒”的一麵。
通俗點說,就是體恤士卒,但卻不善安撫士人。
於是蕭方靈機一動,便向老劉提議,將諸葛亮暫留於宛城,輔佐關羽處理政務,安撫荊州士吏。
畢竟自己這小舅子,臥龍之名可不是白給的,統軍之能就不必細說了,政治能力也是史書上排前幾頁的存在。
既然要曆練栽培諸葛亮,自然不能光培養他的兵法謀略,卻忽視了治政能力的培養。
不然的話,豈不是培養成了偏科,浪費了他的政治天賦?
除此之外,那位蘇小姐不日也要前來南陽,留諸葛亮在宛城,也有讓他迎一迎的意思。
“阿亮的天資,可不止於兵法謀略,相信用不了多久,必會給主公更多的驚喜。”
蕭方言語彆有深意,卻也不向老劉點破其中玄機。
老劉看著關羽書信,聽著蕭方所說,眼神中更添了幾分期待。
“主公,如軍師所料,黃祖果然按兵不動,對劉表的調令種種推諉,遲遲沒有率軍北上。”
“不過據襄陽發來的密報,蔡瑁已離襄陽南下,末將猜測他必是去統領江陵水軍北上,以解襄樊之圍。”
“江陵水軍路程較近,理應是來不及趕到樊城流域,但末將以為我們也不可放鬆警惕,需當儘快拿下樊城才是。”
文聘分析過一番局勢後,拱手道:
“如今樊城糧草已儘,城中荊州軍必軍心跌落,無心死戰。”
“末將以為,主公當即刻大舉攻城,趁敵士氣低落,儘快將樊城攻破才是!”
文聘請戰。
眾將的鬥誌,立時被點燃,紛紛跳起來請戰。
“軍師,你以為呢,當戰還是不當戰?”
劉備目光看向蕭方。
“強行攻城,我們自然是攻得下的。”
蕭方微微點頭,卻反問道:
“但主公有沒有想過,我們也許能不戰而下樊城呢?”
不戰而下?
四個字聽的老劉眼眸一亮,喜道:
“若能不戰而下,避免將士們的無謂死傷,自然是最好不過。”
“軍師莫非又有妙計,能不戰而下樊城?”
眾將立時冷靜下來,目光齊聚向蕭方。
“樊城糧儘,軍心瓦解近在眼前,劉琦理應知道,繼續負隅頑抗,除了白白犧牲滿城士卒們,沒有任何希望守住樊城。”
“既然如此,主公何不派使者入城,勸說劉琦開城歸降呢?”
蕭方道出了計策。
勸降劉琦!
其實他對這個劉琦,倒也沒多大敵意。
曆史上,相較於劉琮的不戰而降,劉琦卻選擇了聯合老劉,抗擊曹操。
至少劉琦有這個勇氣,願意為守住父親留下的基業,拚上一把。
打不過投降,不可恥。
打都不打就跪了,那就是厚顏無恥了。
劉琦至少不是一個無恥之人。
此外,而時老劉為曹操虎豹騎追擊,處境形勢極度不利。
關鍵時刻也是劉琦伸出了援手,將老劉接至了夏口,避免了老劉被曹操一鍋端。
光衝這兩點,蕭方就有意將劉琦區彆對待。
再者不戰而下樊城,減少將士的損失和對樊城的破壞,也是一舉兩得之事。
“能不戰而下樊城,自然是最好不過。”
“隻是,劉琦乃劉景升長子,他當真肯降嗎?”
劉備眼中流露出幾分懷疑。
“降與不降,也得看咱們開什麼條件。”
“主公可承諾劉琦,隻要獻城歸降,便準他帶三千兵馬過江回襄陽,也算是保全他幾分顏麵。”
“不降死戰,結局是樊城必破,身死名滅,全軍覆沒!”
“獻城投降,不光能保住自己和麾下士卒的性命,又可為劉表帶回去三千兵馬,還能活著回襄陽,與他那好弟弟劉琮,繼續爭奪儲位。”
“方相信,主公開出的條件能優厚到這般地步,那劉琦必能權衡出利弊,做出明智的選擇。”
蕭方不緊不慢的補充了一番,將這勸降劉琦之計的細節也一一道了出來。
劉備眼中的疑雲漸散。
說實話,
劉琦到底是他劉氏子孫,論輩份還是他的侄子。
且他聽聞這劉琦,素來有寬厚之名。
對於這樣一個性情寬厚的侄子,老劉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想趕儘殺絕。
蕭方此計,正好了卻了他一樁心中難題。
“好,就依軍師之計,吾便派鄧伯苗入城,以軍師所說的條件,勸降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