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9 章(1 / 2)

看小家夥這麼激動,隆慶也來了興趣,他坐下來,將兒子攬在身前,接過奏折,父子倆一起看。

這封奏疏是福建巡撫、都禦史塗澤民。

寫得也很長,從東南抗倭說起,又說到福建人民的信仰媽祖娘娘,然後提起媽祖的發祥地——湄洲島,說湄洲島位於東西洋中樞要衝,乃四海共瞻之光,端發兆祥。

看到這裡,隆慶都有點不耐煩,他爹喜歡祥瑞,他又不喜歡。

朱翊鈞看出了他的遲疑,催促道:“父皇你快看嘛,看後麵的。”

隆慶隻好耐著性子往下看,終於看到了最後,這位福建巡撫的訴求:“請朝廷重開市舶司,讓沿海老百姓都能合法的到海外經商,也能為朝廷增加稅收,充盈國庫。”

隆慶震驚了,徐澤民竟然上疏要求朝廷開海!這聽起來大膽又荒唐。過去兩百年祖宗們都不敢做的事,隆慶的第一反應自然也是不行。

他提起朱筆就準備批,朱翊鈞驚訝的看著他:“父皇你要寫什麼?”

“知道了。”

“不不,”朱翊鈞趕緊攔下他,“再想想。”

隆慶問他:“想什麼?”

朱翊鈞指著那封奏折上“市舶司”三個字。又重複了一遍:“再想想。”

隆慶說道:“禁海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製,你皇爺爺都不曾開海,咱們就不考慮了吧。”

世宗非但沒有開海,反而因為沿海倭寇之患,禁海政策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格。

朱翊鈞雖然對皇爺爺感情深厚,但並不代表他認為皇爺爺的所有決策都是正確的,並且都應該保持下去。

他從小就喜歡聽抗倭的故事,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譚綸,對這些人在東南抗倭的事跡如數家珍。他記得那個叫王直的大倭寇頭目,那人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讓朝廷與日本通貢互市,能讓他合法的做生意。

胡宗憲和徐渭也正是以此,將他誘騙上岸。

他曾經問過胡宗憲,如果當時朝廷答應王直開海的條件,會怎麼樣。

胡宗憲猶豫了很久才說:“那倭患可解。”

禁海是為了抵禦倭寇,但胡宗憲卻說,開海,倭患可解。

朱翊鈞對這個問題一知半解,但又隱隱約約明白了什麼。

馮保曾經對他說過,在倭寇組織中,有著相當規模的明人,日本人腦子不好使,隻會在前麵埋頭猛衝。

倭寇的兩大頭目,王直和徐海,他們的手下或是合作夥伴:毛海峰、徐銓、陳東、麻葉……倭寇的中高層管理者全是明朝的人,這說明了什麼,難道當倭寇更有前途?

沒有人生來就想當強盜,整天過著刀尖舔血,提心吊膽的生活。誰不想生在富庶之家,衣食無憂的過日子。

隆慶放下筆,又道:“那就發往內閣吧。”

“不要!”直覺告訴朱翊鈞,發往內閣也是一個結果。他漂亮的大眼睛轉了轉,說道,“父皇,不如把內閣幾位輔臣

叫來議事吧。”

以前世宗不上朝,有什麼事,都是把內閣或者相關大臣叫來跟前說話。

隆慶卻很少這麼做,以前高拱還在的時候,倒是經常來給他分憂,現在高拱走了,徐階一個人說了算,隆慶很少與他見麵,隻偶爾把陳以勤叫來跟前。

張居正倒是出入乾清宮最勤快那個,不過,他隻是每日來給朱翊鈞上課。

隆慶沒吱聲,又認真把那封奏疏再從頭看了一遍,裡麵所說的開海,為朝廷和福建以及沿海百姓帶來的好處十分讓人心動。

他沉吟片刻,認為兒子說得有道理,不過現在天快黑了,幾位閣臣也已經出宮。

“明日吧,?[]?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隆慶站起來,牽起兒子的手,“先用晚膳。”

朱翊鈞平日上課都是在早朝之後,張居正直接去昭仁殿。但今日卻推遲了一些,因為四位內閣輔臣都被隆慶召進了雍肅殿,朱翊鈞也去了。

四個人看過那封福建巡撫的奏折之後,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徐階不同意,理由和隆慶擔心的一樣——祖製不可違背。

元末明初,東南沿海地區出現過百姓,甚至外國商團協助張士誠、方國珍與大明爭天下,朱元璋對於民間的海外貿易非常忌憚。後來又發生了後來的胡惟庸案,其中一項罪證就是暗中勾結倭寇妄圖推翻大明自立為王。

洪武時期,太祖高皇帝便確立了嚴厲的禁海政策。他認為,千百年來人們在這片土地都是以農耕繁衍生息,農業才是立國之本,足以養活大明王朝。

往後的兩百年時間,大明一直持續禁海政策。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有所鬆弛,但與屬國之間厚往薄來的貢賜,非但沒有帶來任何經濟效益,反而加重了大明的經濟負擔。

再後來,沿海倭寇猖獗,禁海政策越來越嚴,到了嘉靖年間,浙江、福建和廣東三處市舶司全部廢止。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雖然現在東南沿海一代的倭寇已經肅清,但是廣東地區叛亂頻發,反賊與倭寇多有勾結,一旦開海,南方的叛亂更加難以控製。

徐階反對,李春芳作為他的學生,又是個慣會和稀泥的老好人,自然也反對。

陳以勤和李春芳一樣,沒什麼自己的主見,遵從祖製總是沒錯的。於是,他也反對。

張居正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當然,四個人有三個人反對,他一個人的意見也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