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天下(二)(1 / 2)

兩都巡幸製

從忽必烈對文天祥四年的漫長勸降道路上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排斥中原文化的人,恰恰相反,他還積極推進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大元朝都沒能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而後的皇帝又一門心思搞內耗,所以大元朝不足百年而傾覆。

大元朝是明確有兩個都城的王朝,即元上都和大都,大都以後的出鏡率還挺高,我們現在先說上都,元朝的好多製度幾乎都是在這裡形成的。

蒙哥(拖雷家老大,忽必烈排第二,阿裡不哥老三,哥仨都是大蒙古國大汗,兄終弟及)在位時,忽必烈受命建立金蓮川王府,總領漠南事務,1256年劉秉忠奉忽必烈的命令,在桓州城東、灤水北岸建城,是為開平府,1263年改開平府為上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定都上都。1272年改金朝國都燕京為大都,開始擴建(也為後世的北京城打下了基礎),1274年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朝賀,大元朝定都大都,從此大元朝就有了兩個國都,兩都巡幸製逐漸形成。

兩都巡幸製並不是像我們一樣為了養家糊口而造成的,而是大元朝皇帝為了平衡南北,加強對草原各部族以及中原的統治而形成的,同時還可以讓後世子孫保留草原上的生活本事(這和清朝承德避暑山莊秋圍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年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從大都出發去上都,到九月或八月再回到大都,一個地方差不多待上半年,頗有不偏不向的意思。

兩都巡幸時候,場麵也非常盛大,隻留下少量官員和一個皇族管理政務,皇帝帶著所有妃子、皇子和大量大臣、軍隊一起行動,不難想象場麵有多壯觀吧。

儘管兩都巡幸製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舉措,但也是一個勞民傷財的活計。

忽必烈作為兩都巡幸製的確立者,因他自己喜歡象輿(你沒看錯,就是四頭大象馱著的轎子,不知道那時候人是怎麼駕馭四隻大象同步的,關鍵這速度也不快啊,我隻能說這位朋友興趣特彆),經常乘坐在兩都之間往返,而使巡幸的隊伍更加龐大。

馬可波羅曾親眼目睹過忽必烈乘坐象輿出行打獵,四隻大象馱著一個木樓,左右有上萬名隨扈,以至於他感慨說:“娛樂之甚,世所罕見。”

忽必烈喜歡大象,所以就下令地方官員向他進貢大象,並有了上貢、出行等一係列製度,在1287年忽必烈平定乃顏之亂時曾用過大象陣,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因為他乘坐象輿太過燒包,差點被叛軍包了餃子,全賴屬下死命相救,最後舍棄象輿騎馬脫困。

四等人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