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治天下(二)(2 / 2)

四等人製度到底存不存在的爭論,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歧視上,其實主觀上講這應該是沒有的,至少在最初是沒那麼強烈的。熟悉草原遊牧同胞們生活習慣的人就會知道,他們生活簡樸,想法也簡單。

對自己的財產大抵會說有多少隻羊、多少頭牛或者多少匹馬,羊麼今年生的小羊羔多少隻,去年留下來的有多少隻等等。做生意也嫌一頭一頭數牛羊太麻煩,直接是這一群有多少隻,什麼價位,不要懷疑,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就好比沒有糧倉會給你按斤售賣糧食一樣,咱都上噸,這種計量方法在商業往來上或許弊端不大,但是用在治國之上,就要老命了。

對於外人他們是佩服有真本事的人的,例如射雕英雄傳裡麵的郭靖和丘處機,這都是有大本事的人,因此當時在草原被待為上賓(雖然是小說情節,但卻是現實,有機會歡迎大家親身體驗一下來自草原同胞的熱情)。

元史上講,蒙古人作為統治民族列為第一等級,其他根據所征服地區民族的時序,又依次分為色目人、漢人、南人三個等級(注意,這個等級分類不是以民族、信仰、身份、文化等分的,是以被征服的先後順序,這也是我說四等人製度主觀上是不存在歧視的原因,大概率是習慣使然)。

這個四等人製度最初隻是為了便於對統治區域內的人進行管理,從情理上來說,四等人製度在元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治國要依法治,情理治國,變數太大,畢竟人的好惡不同,到後麵就會慢慢變味,以至於客觀上存在了歧視。

兩製並行和行省製度

考慮到蒙古人數量問題,大元朝采用的是內蒙(草原製度)外漢(中原製度)兩種製度。

忽必烈沒建立大元的時候,就崇尚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製度,大元建立之後,忽必烈接受劉秉忠等人的建議,基本沿襲了金、宋舊製,也對蒙古舊製進行了改造,下令敕造太廟(但依然堅持老傳統秘葬)。

在朝堂上設置了中書省行使宰相之權,樞密院統領全國軍隊,禦史台監察天下,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及吐蕃地區軍政,在地方實行行省(這也是現在行省製度的初始形態)和路、府、州、縣製,把全國分成了十個行省和兩個特彆行政區:遼陽行省: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地區,省治遼陽;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省長江以北地區,省治汴梁(開封);陝西行省:包括陝西省以及內蒙古、甘肅部分地區,省治京兆(西安);四川行省:包括甘肅省、寧夏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省治成都(成都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甘肅行省:包括甘肅省、寧夏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省治甘州(張掖);雲南行省:包括雲南全境以及四川、廣西部分地區;泰國、緬北部分地區,省治慶中(昆明);江浙行省:包括浙江、福建兩省和江蘇南部地區,以及江西部分地區,省治杭州;江西行省:包括江西省大部和廣東省,省治龍興(南昌);湖廣行省:包括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大部以及湖北省南部地區,省治鄂州(武漢);嶺北行省:包括中國內蒙古、新疆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蒙古國全境,省治和林(改稱和寧,現屬於蒙古國);中書省直轄(腹裡):包括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此外總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直轄西藏以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雖然管理機構設置上承襲了宋金和創新,但是在元朝官方機構中大蒙古國的官職也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分布於每一級官方機構之中,且具有絕對領導地位。比如行省作為大元朝最高行政機構,設丞相一人,蒙古人擔任,在路府州縣蒙古人必須任達魯花赤(行政長官),色目人任同知,其他的低級官員才可以由其他漢人、南人擔任,這就造成在中央核心機構蒙古人占絕對多數,而在地方又是其他族人占大多數,有點頭重腳輕的意思。

在這種二元製度下,大元朝黃金家族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其他蒙古貴族控製在國家的中樞,負責製定國家政策,蒙古人在大元朝享有許多特殊待遇不納稅、不服徭役、當高官(元朝廢除了科舉製度,這個後麵講),而漢人、南人卻處於被壓迫的地位,為了維護蒙古人的特殊地位,忽必烈還下令實行分居製和禁止通婚製度,這都為後麵國家矛盾激化埋下了禍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