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回到長安後,考慮到災後重建問題,遂下旨大赦天下,死罪從流,徒已下罪悉免之。
隨後,又詔令天下,有文武高才者,令詣闕自舉。
皇帝下旨招賢納士,絕對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在全國各地引起巨大的轟動。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是一個當官的好機會。
畢竟,曆來朝廷文臣武將,幾乎都被豪門士族壟斷了。
眼下,皇帝招納文武高才,讓大家看到了一線希望。
若論詩詞歌賦,平民子弟很少讀書,當然比不過士族子弟,若論比武較量,那就難說了,草莽之中多有英雄。
一時間,天下英才紛紛響應號召,差點擠破了官府衙門,湧現出一大批青年才俊,多是參與武舉考驗,其中還有不少年輕武將參與。
各地官府經過初步考查篩選,再把人才名單上報朝廷。
李隆基當政之後,特彆重視人才選任,不僅更新朝中大臣,還經常對基層縣令進行考核,革除庸才,選賢任能。
正因如此,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百業興旺,經濟繁榮,出現了開元盛世,創造了曆史新高。
人才是國家基石,是維治社會的關鍵人物,有些大才經過培養,將來可能成為國家棟梁。
李隆基愛才若渴,製定了一整套選拔考核製度。
文有科舉考試,武有武舉較量。
這兩條路徑殊途同歸,都可以到達朝廷權利中心,出將入相,並非奇事。
太極宮,武德殿。
李隆基坐在龍椅上,仔細查看全國各地呈上來的人才名單,發現有不少文武出眾的青年俊傑,甚至還有幾個熟悉名字,是兩京年輕一代的優秀人才。
由此可見,大唐帝國人才濟濟,非常值得高興。
這些青年俊才,經過州府層層篩選,最後脫穎而出,個個都是一方英傑,由於是地方舉薦,通常稱之為舉人。
今日,將要舉行武舉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察。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那些傑出的大才子,詩詞歌賦各有所長,孰強孰弱不好分辨,即便科舉中了狀元,在某些方麵可能也比不過彆人,所以很難服眾。
但是,個人武藝高低,完全可以一決勝負,不服來戰,高下立判。
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盛,必須要培養許多傑出武將,攻可開疆擴土,守可保境安民。
大唐帝國尚武成風,參軍入伍也是一條光明大道,將士以戰功晉升,也可以封侯拜相。
杜暹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以前是安西大都護,因平定西域諸國叛亂,如今提升為朝廷宰相。
皇帝和一群文臣武將,來到了武德殿廣場上。
“草民叩見陛下……”
八十名武舉人隊列整齊,一起向皇上跪拜行禮。
帝曰:“大唐帝國,崇文尚武,前有科考,今有武舉,爾等努力奮鬥,朕將擇優錄取,務收賢俊,用寧軍國。”
“吾皇萬歲萬萬歲!”
眾人齊聲高呼。
比武規則,早有公示。
來自全國各地的八十名傑出青年,隨機分為八個小隊,兩隊成為一個對陣小組,一對一進行比武競技。
每個小組決出一名選手,成為武舉四強,最後再決出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