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可汗野心勃勃,在國師魔瞳指導下,暗中挑撥吐蕃、突騎施、契丹、奚等族,與大唐發生戰爭。
加上嶺南地區暴亂不停,邕州、廣州、瀧州部落首領相繼發生叛亂,大唐陷入戰爭泥潭,百姓深受兵役、徭役之苦。
再者,朝廷世風日下,將官克扣軍餉,權貴侵占田地,導致全國各地兵戶多有逃者,府兵製正在迅速瓦解。
皇帝嚴查貪官汙吏,酌情改革兵製,儘量按撫百姓。
旨曰:“天下逃戶,限今年內自首,有舊產者令還本貫,無者彆俟進止,既往不咎;逾期不首,當命專使搜捕,散配諸軍。”
突厥可汗表麵上交好大唐,趁機發展勢力,奪取鐵勒領地,收服周邊部落,不斷發展壯大。
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部落不無擔憂,遷徙甘、涼之地避其鋒芒。
突厥派人賄賂河西節度使王君?,離間四部與大唐之間的關係。
王君?官職低微時,曾受到四部輕視,如今大權在握,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故意刁難羞辱四部。
如此一來,讓四個部落感到羞恥怨恨,偷偷地派使者前往京城告狀。
王君?得到消息,迅速通過驛站上奏朝廷,反咬一口道:“四部不服管製,藏有反叛之心。”
李隆基將信將疑,派宦官前去調查情況。
可笑的是,宦官收受了王君?財物,回到朝廷誣告四部。
結果,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部落蒙受不白之冤,四位部落首領全部遭到流放。
於是,四部族人對大唐朝廷感到非常不滿,紛紛投奔突厥可汗,河西節度使王君?也被回紇首領司馬護輸殺害。
因為朝廷用人不當,這種事情還有不少。
在幕後黑手操縱下,大唐內憂外患,進入多事之秋。
不僅邊疆戰火四起,後宮也有人在興風作浪。
由於皇帝前番整治後宮,許多妃嬪悄然落幕,導致六宮無主,也成為一大隱患。
王皇後慘死之後,後宮進行了改革,由原來的四妃九嬪,改為三妃六儀。
眼下,皇後位置空缺,趙麗妃逝世,劉華妃苟活,武惠妃成為最大贏家,得到皇帝萬般寵愛。
武惠妃雖然不是皇後,但是各種待遇等同皇後,禮節權利,應有儘有。
她為了鞏固地位,排除異己,籠絡權臣,在後宮一手遮天,誰也不敢跟她作對。
武惠妃也想當皇後,不但給皇帝吹耳邊風,還拉攏朝中老臣張說,向皇帝奏起此事。
然而,遭到很多大臣反對,尤其是禦史大夫崔隱甫和禦史中丞宇文融,一直與張說不和,肯定要跟他唱反調。
“昔年武氏篡位,誅殺皇親國戚,乃不共戴天之仇,豈可立為國母?張說欲取立後之功,更圖入相之計。且太子非惠妃所生,惠妃複自有子,若登宸極,太子必危!”
許多王公大臣紛紛表示附和。
李隆基也不無擔憂,想起趙麗妃死於立後風波,便徹底打消了念頭。
與此同時,皇帝特彆反感朝廷朋黨爭鬥,遂令張說致仕,罷免崔隱甫,下放宇文融為汝州刺史。
武惠妃鬱悶得很,既然當不成皇後,那就當太後吧!
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盯上了皇太子的位置。
首先要將皇太子李瑛除掉,再想辦法讓自己的兒子上位。
對於武惠妃而言,廢立太子,要比當皇後容易多了。
其實,武惠妃背後的勢力非常龐大,不僅有武氏家族鼎力支持,也有其母弘農楊氏家族協助,而且還有武則天時期的政黨派係依附,甚至還有佛教在默默地支持她,再加上她也拉攏了不少朝中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