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蘭夢無憑二(1 / 2)

** **

晌午大夫針灸過後, 海蘭珠喝了些安胎藥, 又睡了過去。

皇太極見她睡得安穩了, 才移步議事殿,照例將海蘭珠身邊的侍衛、奴婢都審問了一遍。

自葉布舒墜馬一事後, 他便對海蘭珠身邊之人格外留心,不放過任何的隱患。

皇太極正襟危坐著問道:“宸妃娘娘是何時病的?”

幾個貼身奴婢皆不敢隱瞞, 如實答:“啟稟皇上, 娘娘病了有兩天了, 前日奴婢照例起早幫娘娘洗漱時, 結果不見娘娘在屋, 當時嚇壞了, 過了午時娘娘才回來……”

“繼續說。”

“後來禁旅營的護衛送娘娘回來的, 說是去找雪蓮的路上娘娘體力不支昏了過去的……奴婢伺候娘娘也有些日子了,也知道娘娘氣血虛,不能久坐,否則就會頭暈目眩, 遂也未格外留心, 沒想到夜裡就發起了高燒……至於其他的事情, 奴婢一概不知!”

皇太極掃了那幾個戰戰兢兢的奴婢一眼,又問原封不動地問了一遍禁旅的護衛。

幾個護衛異口同聲答, 宸妃娘娘在民間探得了雪蓮的下落, 堅持要親自去尋藥,他們陪同她從漢江渡口回來時,因為勞累而昏過去的。

護衛又將尋得的雪蓮呈上, 皇太極見眾人的口供並無出入,心煩意亂地揉了揉額,“禮親王人呢?”

“正在殿外請見呢。”

“讓他進來吧。”

代善入殿,躬身行禮,“參見皇上!”

“聽聞禮親王近來在王京過得很是舒坦?不僅養馬逍遙,還收了不少奴仆?”

見代善緘默不答,皇太極又繼續說道:“先帝在時,一向治軍嚴明,連喝盅小酒也必嚴懲。朕也有朕的軍規,總不能單單為了兄長而破了規矩。朕昨夜才到漢陽,就已聽到些人言非議,禮親王一向最看重‘禮數戒律’,應該心裡有數才是。”

代善不敢引火燒身,隻得道:“皇上所言極是,是臣不夠自律,壞了三皈五戒……”

“若隻是收了幾個奴仆,養了幾匹馬,朕睜一隻眼閉一隻也就罷了……”

皇太極正要就知情不報一事而論,正巧這時,下人攙著海蘭珠入了殿。

皇太極離座而起,忙去扶她,“你怎麼下床了?”

海蘭珠不經意地看了一眼正俯身低首的代善,含笑答:“醒來就不見人,我落寞得很。”

皇太極扶她在一旁落座,海蘭珠看著一屋子的奴婢侍衛,皆是她身邊的人,不禁嗔道:“都說了是我自己不爭氣,皇上何必又為難他們呢?”

“朕不過是想問個清楚。”

“皇上還把禮親王請來,這知情不報的事情是我授意的……”海蘭珠安之若素道:“臣妾不過是想皇上以大局為重,不要分心罷了。”

代善隨即不動聲色道:“是我的疏忽,未重視娘娘玉體金安,險些釀成大禍……好在娘娘吉人自有天相,沒有大礙,否則臣難逃其咎。”

眾人跟著道:“是奴才照顧不周……還望皇上恕罪。”

“恕罪、恕罪……要真出了什麼三長兩短,你們誰負的起這個罪?”

皇太極看似在罵這幫奴才,其實卻是在對代善發泄不滿,冷眼道:“離開京城,連規矩也不要了?”

“好了……”

海蘭珠不忍心看代善替她做這個替罪羊,軟聲相勸道:“皇上也少說兩句,本來也是因禍得福……”

“禮親王彆怪朕大題小做,這兩年農景不佳,災荒頻頻,此行大張旗鼓征朝鮮所耗的軍糧又豈是小數目?禮親王在這王京呆得好生愜意了,大清多少百姓還在為糧而愁?”

皇太極歎了聲氣,“諸王中屬禮親王年長,本當作表率,朕體恤你年事已高,能寬則寬,但行事也不能如此草率無紀。”

這番話,誰也聽得出是在斥代善勿倚老賣老。皇太極的話雖然點到為止了,但還是令代善十分難堪。

海蘭珠從來不問朝政,這會兒見到皇太極以資論國事的模樣,儼然是國君的氣度。

治國,需要的絕不隻是權謀之術,打仗,也絕非是六人成軍的兒戲。

代善深一鞠躬,“皇上句句警言,臣一定銘記於心。”

** **

兩日後,大軍返還漢陽。

皇太極原定要親征皮島,如今唯有責令貝子碩托掛帥,和“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攜十六門紅夷大炮同朝鮮舟師取明皮島。

對於這三位歸順清朝的漢將,皇太極十分厚待。一來皇太極也知其三人是走投無路才投誠於他,其人忠心不敢報聞;再者皇太極十分看重其三人的將才,也想極力籠絡其三人為己用。自稱帝後,便冊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而合稱“三順王”,乃漢將中最高爵位者。又顧念他們三人難免思鄉,遂將海州賜給尚可喜為封地,讓其家口舊部安置於此。又派家在蓋州的孔有德、耿仲明二人駐守舊都遼陽。

皇太極讓漢軍去攻皮島,是因這“三順王”對明軍、皮島可謂是了如指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曾在毛文龍手下為將。孔有德驍勇善鬥,耿仲明狡猾多智,尚可喜通權達變,毛文龍十分看重他們三人,不僅被倚為心腹,更收其作養孫。“三順王”旗下烏真超哈有六千漢兵,綽號“急先鋒”。

清兵一向不擅水戰,有了這朝鮮的戰船和的“三順王”的烏真超哈,戰鬥力勢必大漲。

李倧因王世子被挾,而不敢違背皇太極要求朝鮮出兵相助的詔令。然而出於恩情,也出於與明朝患難與共多年的仁義,李倧原想密謀通知皮島明軍,然最終因害怕引火燒身,未敢實施。

毛文龍時期,皮島是清朝後方的死防線。而自毛文龍死後,皮島不僅被多次裁兵,而且爆發了多次的內亂,使得明軍元氣大傷,從原有的三萬駐軍,削減至如今一萬駐軍,其戰力遠不能跟毛文龍時期相提並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