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隻好又搬離了總兵府,入住農戶彆院。
熊廷弼到了遼地之後,令僉事韓原善往撫沈陽,憚不肯行。繼命僉事閻鳴泰,至虎皮驛慟哭而返。最後熊廷弼隻好親自巡曆,自虎皮驛抵沈陽,複乘雪夜赴撫順。總兵賀世賢以撫順之地近敵營而阻止,熊廷弼卻說:“冰雪滿地,敵不料我來。”於是鼓吹入。時兵燹後,方圓數百裡了無人跡,熊廷弼祭諸了那些為守城而死者,大哭。緊接著耀兵奉集,相度形勢而還,所至招流移,繕守具,分置士馬,於是遼東人心複固。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神宗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戰事接二連三地慘敗,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
四月,朝廷以遼東前線兵力不足為由,調派秦良玉率兵援遼,神宗賜其三品官服,並授其兄秦民屏為守備,其弟秦邦屏為都司僉書。
沒想到,我在這明朝的有生之年,真的能看見這位中華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赴任遼東。
這一年裡,金兵也沒有閒著。五月,金兵略地花嶺。六月,略王大人屯。
然而時下明廷中,卻發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五十六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
一個月之後,皇宮裡爆發了舉朝震驚的“紅丸案”。這位本就身體羸弱的光宗皇帝,在位不過一個月,便因“紅丸案”而暴斃身亡。其長子朱由校繼位。緊著著,又爆發了“移宮案”。後宮黨派紛爭不斷,而那個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也一躍登上了明末的政治舞台。
從神宗到光宗,再到朱由校,再到明末閹黨橫空出世。我知道,大明的末路已近。
原以為這明廷皇宮裡的鬨劇會就此收場,沒想到卻禍水東引,竟然還牽扯到了遠在遼東的熊廷弼身上。
八月,金兵略蒲河。將士失亡七百餘人,諸將世賢等亦有斬獲功。
這朱由校剛剛繼位,以給事中姚宗文為首的言官卻開始連章彈劾熊廷弼,說其事“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劍逞誌作威”、“無謀者八,欺君者三”,熊廷弼惱火,極力辯解,再疏自明雲“遼已轉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最後自請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
這遼東風雲變換,真的是一日一個天下。我雖不知這言官惑亂其中深淺,但想來熊廷弼雖有鎮遼之才,但實在不善人際。說熊廷弼這個人不懂治理遼地,倒不如說他是不懂籠絡遼臣之心。剛來遼東,就把原來的守將都得罪了個遍,加之他心情剛烈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自然玩不過那宦海沉浮,最終受人排擠。朱由校不堪眾臣之奏疏,最終準許熊廷弼去職。令袁應泰接應經略遼東,同樣賜尚方寶劍。
天高皇帝遠,這坐在順天府的朱由校不知遼東的真實情況,躲在沈陽的我,卻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八月金兵入撫順而滋擾沈陽,熊廷弼親自駐兵沈陽前線,督兵對敵。致使這半年來,金兵都拿不下大的城池。可惜明末朝廷各種黨派勢力相爭,波及不斷,熊廷弼對朝中那些奏疏的人言,你們若是有疑惑,就親自來遼東看看,看看這遼東如今在我督軍之下到底有沒有那般不堪。
十月,袁應泰奉旨赴任遼東經略。持尚方寶劍後斬殺貪將何光先,又罷免大將李光榮及以下十餘人,準備策劃收複撫順之大計。與此同時,還一路收撫歸順了不少蒙古的邊民。蒙古時遭大災,不少人流落到遼東來乞討,袁應泰想招撫這些蒙古人,並讓他們上陣去對付金兵。卻沒想到,這些蒙古人居心叵測,根本是來者不善。
熊廷弼走後,不過半年,金兵卯足了兵力,終於拉開了遼沈之戰的序幕。
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到如今的沈陽、遼陽,放眼整個遼東,已無處可躲,無處可藏。李如柏又舉家遷回了遼西首府廣寧,離開時,我最後看了一眼這沈陽城,看了一眼那大明的旌旗。因為我知道,若有生之年,我還能回到沈陽的話,這裡隻怕……已經易主了。
天啟元年,三月十二日。金兵進攻沈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出城奮戰,敗北而回。次日,金兵與詐降的蒙古人裡應外合,沈陽城遂失陷。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沈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袁應泰率領全部兵力,退守遼東首府遼陽。
為了勢必保住遼陽,袁應泰下令調集附近營堡所有的兵將,在城樓外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
三月十八日,金兵進攻遼陽,鏖戰三日,二十一日,袁應泰應戰失利,遼陽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蒙古人帶著婦女在城門口迎接金兵,袁應泰知大勢已去,遼陽城不保,歎息對張銓道:“公無守城責,宜急去,吾死於此。”遂佩劍印自縊死。其妻弟姚居秀從之。仆唐世明憑屍大慟,縱火焚樓而死。遼陽遂失守。
在沈陽、遼陽和接連被攻占後不久,遼河以東大大小小七十餘座城堡都被金兵降服。
五月,□□哈赤大舉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