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廣寧複命染傷風(1 / 2)

防盜。正文內容見作者有話說。六點左右修改正文。

1430年(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隨遼東(今遼寧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因抵禦蒙古騎兵作戰有功,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遊擊。

寧錦大捷

參見詞條:廣寧之戰、寧錦大捷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戰敗,後金□□哈赤占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部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

1626年(天啟六年)正月,□□哈赤攻寧遠,被守城的祖大壽的將士用大炮炸傷,大敗而退的□□哈赤不久後傷重不治,皇太極繼位。大敗後金軍之後,祖大壽以軍功升副總兵。

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五月,後金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袁崇煥令祖大壽帶領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率軍至敵前形成犄角之勢,和清兵激戰於寧遠城下。同年農曆六月,清軍敗走,是為著名的“寧錦大捷”。

1628年(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

後金皇太極曾經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祖大壽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

滿門皆榮

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己巳之變

參見詞條:己巳之變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1629年(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清人銷毀明朝的大量原始記載,為神化自己編造謠言說臨走時布下所謂反間計。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便又回到了關內。

收複永平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裡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

不久,崇禎皇帝命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攻取灤州之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處城池領兵返回後金。於是,祖大壽又回到錦州前線防守。但祖大壽從不隻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特務抓了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