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廣寧複命染傷風(2 / 2)

大淩河之戰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奉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沒修完時,皇太極大軍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圍。祖大壽隻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回去。無奈之下,隻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始了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采。

皇太極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率軍出城相迎,欲前後夾攻,實現突圍,結果上了大當,被殺得大敗,損失十分慘重,祖大壽再也不敢出城應戰。

皇太極於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何可綱、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

於是皇太極又親自寫信給祖大壽,他解釋說:“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沒有成功。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儘。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初七,皇太極再次致書祖大壽,又派降將薑新赴城中麵談。祖大壽派出一位叫韓棟的將領到金營中談判。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壽最後下了決心,他邀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議降金事宜,當晚祖可法、祖澤潤、劉天祿、張存仁等四人隨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營,皇太極親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極急忙上前一步攙扶,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然後設盛宴款待,四人被請至座中。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死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皇太極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祖大壽一行。後雙方登壇發誓祭天,盟誓祭天畢,皇太極攜祖大壽手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宴慶賀。

逃回錦州

投降後的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言:自己妻子兒女均在錦州城裡,趁錦州不知自己已經投降,願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奪取錦州城。皇太極同意放祖大壽去錦州城。

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組織防禦,抗擊清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

崇禎皇帝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借故推辭,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

後金方麵,皇太極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以前的約定,即刻動手奪下錦州城。祖大壽以各種理由搪塞,並且多次與清兵激戰。皇太極對留在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禮相待,並且頻繁給祖大壽寫信。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進攻明朝,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入;貝勒嶽讬為右翼,自牆子嶺入。祖大壽在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屯兵,領兵偷襲多鐸,多鐸戰敗。第二天,多鐸與濟爾哈朗合兵出戰,祖大壽收兵回中後所。不久,皇太極親自來到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淩河一彆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麵。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淩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隻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

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麵。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