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西平之圍戰亂始(1 / 2)

“這封信是假的。”

我不可置信地拿過信來,核對了一遍,這上麵分明是皇太極的筆跡無疑啊。

“假的?”

孫得功點頭,“四貝勒多半是料到此信不會如此順利地落到我的手上,以防萬一,這信裡所寫的內容,不過是一些離間王大人和熊廷弼的策言罷了。”

我這才了然,難怪王化貞會同我說那樣一番話了。這信上亦沒有署名,他多半是想當然的以為,我是熊廷弼的黨羽,想要從中作梗,壞了他的好事罷了。我那日無意中說出的勸告,更是令他對此事深信不疑。

“原來如此。”

我驚歎皇太極的老謀深算,竟是連我也被蒙蔽了去。不過也正因他千叮萬囑,讓我不要拆開此信,遂不得知裡頭的內容,才能在連我自己都不知情的境況下,把王化貞給騙得團團轉,讓他更加深了要跟熊廷弼作對的念頭。

“其實四貝勒真正想轉達我的話,我已經收到了。他得知你害了傷風,憂心如焚,讓我一定要照看好你,不得有半點閃失。”

孫得功將信收了起來,叮囑道:“你大病初愈,就在這安心療養,王大人不會拿你怎麼樣的。”

知道王化貞沒有看穿我們的這出騙局,我心安了不少。鄭重其事地說道:“如需有我幫襯的地方,將軍儘管直言。”

“四貝勒已經布好了天羅地網,隻需安心待在這裡養病,靜候佳音。”

眼下已是深秋,皇太極說過,最早年末,最遲來年年初,等遼河的河水結了冰,大金的鐵騎便會踢踏而至了。我隻需要再熬三個月,三個月後……我就能回到他的懷抱了。

孫得功猶豫再三,“不過……如果你真的有心,孫某倒是有一事相求。”

“將軍請講。”

“王大人於我有恩,降金一舉,我有愧於他。如果你有機會見到王大人,不如勸他趁早棄東林黨,興許……還能保住一命。”

他意味深長道:“東林黨雖是我大明朝野中的一股清流,但畢竟樹敵太多,一個靠誌同道合的士大夫組建的黨羽,到底根基不穩。況且如今顧憲成已去,東林黨的門楣——東林八君子所存無幾,唯靠葉首輔一人苦苦支撐,倒台已是定局。按朝中局勢來看,或許轉投閹黨才是明智之舉。王大人和葉首輔有師徒之恩情,這些話我無法直言相勸,你是個局外人,從你口中說出來……或許他能聽進去幾分。”

廣寧兵敗,王化貞難逃其咎,東林黨岌岌可危。我屏息凝神,細細想了一想,魏忠賢剛剛登上明末的政治舞台,閹黨的勢力的確窮極一時,王化貞若想逃得一死,唯有一個有力的派係勢力站在他身後為他說情。

“將軍言之有理,王大人於我亦有救命之恩,我……會儘力而為的。”

由此可見,這個孫得功還算是對王化貞有些情義的,我不禁問:“在下能鬥膽問一句,將軍何以決定降金?”

“你當日在撫順,可曾問過李永芳,為何要降?”隻見孫得功捋了捋胡子,大笑了兩聲:“實話說罷,我孫某人,隻是貪生怕死罷了。”

撫順城的那一戰,我依然曆曆在目,心有餘悸。金兵來勢洶洶,張承蔭的援兵又來得太遲,孤城難守,就算李永芳不降,撫順也是注定要失守的。

“你我都知道,金人是殺不儘,趕不走的。”

孫得功沒有為自己辯解,反倒是十分坦誠地直言道:“今日之廣寧,便如同當日之撫順。經撫不和,民心動搖,廣寧必敗無疑。廣寧失,任由誰都難辭其咎,就算守住了一時,這遼地換不來長久的安寧,保不齊三五八年後,這殺頭的重罪不會落到我的頭上來。遼東這個苦差……不會有個頭兒的。若是能像李永芳那樣,做個降將,另侍其主,不但能保命,有生之年還能換來榮華富貴,何樂而不為?”

這個孫得功,的確不是什麼聖人,但卻是難得的現實。倒有幾分像是現代人的思維,大道理都懂,民族大義也清明,隻是這些都比不上命重要啊。活著,不就是為了享樂嗎?為了一口氣活著的人,畢竟是少數啊。雖然大明的確有很多以身殉城的將士、民族英雄,但像孫得功這樣,在其位謀其事,隻想苟且偷生之人更不在少數。

敗,是遲早的事情,守得住一時,守不了一世。眼下大明新王初立,對於遼事是自顧不暇,萬曆年間東征西討,抗倭抵寇,已是耗儘了氣力。努/爾哈赤對待李永芳的優厚,就是為了給大明的眾將看,降金不僅可以免死,還能榮華富貴享之不儘,而不降,便隻有死路一條。大明在這遼地失的每一個城池,都少不了降將作祟。這一出攻心計,□□哈赤可謂是玩得淋漓儘致。

“廣寧城破,這城中百姓……又會如何呢?”我心中的悲憫油然而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