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遷都沈陽二(2 / 2)

她有些擔憂道:“你不告訴我,我就算好好陪著你,也會心神不寧的……”

皇太極倒是沒想瞞她,卻避重就輕道:“我在錦州附近巡防的這段時間,那遼東總兵馬世龍是心心念念想要取了我的人頭。我看他這般急功近利,乾脆就送他個能立功的‘大禮’!”

“什麼‘大禮’?”

他促狹一笑,“過幾日你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幾日,果然就有消息傳來,說是明軍突襲了耀州柳河。消息裡說,有一生員劉伯鏹自金國歸明,聲言駐防錦州的四王子兵不滿三百,可遣師往取。總兵馬世龍信之,遂調前鋒營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領兵渡河。然所調水兵遊擊金冠等大船不至,渡河僅以小漁船,往返不能多載,喧鬨四晝夜,金兵發覺後,伏兵掩擊,明軍敗北,死者四百餘人,二員大將戰死。

四王子……說得不就是皇太極嗎?原來,這就是他送給馬世龍的“大禮”。

海蘭珠看著正倚在暖炕上,愜意快活地讀著兵書的皇太極。恐怕那馬世龍到現在還沒反應過來,自己中了這反間計吧。

柳河一役的消息一出,果然範文程是第一個找到她這兒來的人。

皇太極倒是恭候多時了,暢快地說道:“你說,那孫承宗萬不可小覷。眼下袁可立走了,馬世龍吃了敗仗,這威風凜凜的遼東督師沒了左膀右臂,還能多難對付?”

“四貝勒此計之精絕,彆說是孫承宗了,這普天之下,恐怕也無人能及。”

“這倒也不算是什麼計謀,隻不過……是抓住了那明人的命脈罷了。”

海蘭珠靜默地聽著,也不插話,細心地給他二人備了茶點。

“幾十年來,駐守遼東的將臣不過兩種,一種是官場之人,貪生怕死;另一種是像熊廷弼和孫承宗那樣,有些智謀,妄圖革新的忠義之士。對付第一種人,威逼利誘,賄賂即好。對付第二種,就要慢慢借黨爭之手,瓦解他們的勢力,再抓住他們急功近利,想要建功標榜的心理,略施小計設個陷阱,他們就會不請自來。”

皇太極意味深長地笑了笑,“範學士可以拭目以待,任那孫承宗有多大本事,躲得過柳河之失的追責,閹黨也不會放過他的。他離開遼東,是遲早的事情。”

範文程一麵是歎服皇太極的手段之高明,一麵又是心中哀歎。走了一個東林黨,又來一個更是明之禍患的閹黨,大明社稷,怎能不岌岌可危?再加之這個比大明還了解大明的皇太極,難怪後世漢人有雲,□□哈赤善征戰,但也隻是驍勇,真正是可怕的人,卻是皇太極。他的攻心計,簡直是華夏漢室的滅頂之災。

“孫承宗得勢的時候,魏忠賢也曾想要攀附他,可是卻遭到了拒絕。孫承宗一向反對宦官乾政,曾借回京給明帝賀壽為機,想要彈劾魏忠賢,被閹黨的人層層攔在了通州。現在明廷中,隻有閹黨和非閹黨之分。東林黨人一應落馬,這遼東督師……確實也坐不長久了。”範文程說道,“若是孫承宗下台了,四貝勒也算是為汗王除掉了心頭之害,功不可沒。屆時我一定會像汗王言明,替四貝勒請功。”

“唉,請功就不必了,”皇太極搖頭,“柳河之役,是我擅作主張而為之的,如今事成倒還好,若是弄巧成拙,丟了耀州,隻怕少不了一番責罰。這是一步險棋,前年汗王就曾因我如此行事而責罰過我一次了,訓斥我傲慢自負、擅作主張。所以這次的事情,權當是明人自己鬨出來的一出笑話吧,汗王問起,還是不要提及我為好。”

不出所料,九月,因柳河之失,魏忠賢黨羽趁機彈劾馬世龍和孫承宗。在言官交章劾奏,嚴旨切責之下,孫承宗請求罷官。十月,明熹宗朱由校同意孫承宗辭官,並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並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而讓兵部尚書高第為遼東經略,並不再設立巡撫一職。高第此人乃是魏忠賢的黨羽,軟弱無能、膽小如鼠,一上任便下令撤除原先孫承宗設立在錦州、右屯等地的防禦器械,並將守軍全數趕進山海關內,並打算進一步放棄關外的寧遠、前屯兩處要壘。時任寧遠守將袁崇煥誓死反對,稱其職乃寧遠道,誓守寧遠,與城並在。高第無法,隻有留下了一小部分守軍,儘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鬆山、杏山等地的明軍和守城器具,退入關內。此撤退令一下,軍民大亂,撤退途中,百姓爭先恐後,致死踩踏頻頻,飽受流亡之苦,就連囤積在各處的十萬石軍餉也丟棄了。

十二月,朱由校下令拆毀東林書院,東林黨至此覆滅。當年東林君子顧憲成撰寫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可謂是激勵了無數後世國人,卻甚少人知道,這東林一黨最後的陌路窮途。明末的思想進步浪潮,亦止步於此。

天啟六年,一月。自孫承宗離職,□□哈赤看準了時機,嚴整兵馬,蓄勢待發,時隔三年之久,準備一舉再攻明地。整個盛京城都陷入了出征前緊鑼密鼓的大舉備戰。對於此役,不管是□□哈赤,還是八旗子弟,皆是信心十足。金國與明交戰十年,未嘗有過敗績,從遼沈到廣寧,遼左哪個天府重鎮不是輕而易舉就拿下的?寧遠居遼西走廊之中,距山海關不過百裡,“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所謂孤掌難鳴,孤城難守,區區寧遠小衛,如今已是山海關外的孤城一座了,四處無援,不僅形式險惡,據說全城軍民加起來還不到兩萬。□□哈赤此番更是擬出兵六萬,號稱十三萬大軍,一舉蕩平寧遠衛,直逼山海關。

然而,她知道,金國即將麵對的敵人是誰,也知道……這會是一場結局早已注定的敗仗。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