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繼位為汗一(2 / 2)

籠絡民心

清軍攻占北京之後,多爾袞麵臨一個異常複雜的□□麵。明朝的京師,在短短的43天裡,先後被李自成和清軍奪取。曆史發展之迅速使世人瞠目。明朝的忠臣遺老、投降李自成的官吏、未來得及撤走的起義軍、飽受戰禍的黎民百姓,幾百萬人混雜在北京。怎樣收拾這個殘局?首先,多爾袞聽從了範文程的建議,下達了“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的命令。一時間初步穩定了民心,使眾人無不悅服。同時鄭重宣布“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難軍民,皆吾赤子”,以安定民心。

多爾袞忙於軍務,範文程被推到了前台。他以政治家的胸懷,抱著治世的夙願,化敵為友,爭取大批漢族官吏和民眾的信任,宣傳施以“仁政”,並且“頗愛百姓”,自己現身說法:“我大明骨,大清肉耳。”範文程當時“每日坐午門右決事”,他是清政府的實際組織者,他不得不“晝夜在闕下,事無巨細應機立辦”。

開科納才

飽受戰爭創傷的年代,百廢待興,這時候需要大批的人才來建國興國。範文程向皇太極建議,通過辦學校和進行考試選拔人才。而其實在文館的時候範文程就招收遼東當地的青年做學生,每年舉行考試,分為三等。到了天聰三年(1629年)在範文程的建議下,後金就進行了第一次考試,滿、蒙、漢族知識分子積極參加了考試。到了天聰八年(1634 年),皇太極就真的搞起了科舉,仿效明□□法,“中試為舉人”。這樣就為日後的發展,準備了人才。這次考試大約有數百人參加,錄取了228人。到了崇德六年(1641年)六月時,範文程又建議,在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知識分子中,考取秀才和舉人。皇太極批準這個建議,並且提出了“從公考校”的要求。一個月後,錄取了滿族舉人二人、蒙古族舉人一名、漢族舉人四名,其餘分為一、二、三等不同。在短短的幾年間選拔、考取了數量可觀的人才,特彆是青年。這些知識分子,忠於清朝,成為許多大衙門的骨乾力量,也是清統一全國的重要力量。

範文程還大膽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於會用人,他針對清朝重滿族輕漢族和任人唯親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議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薦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當各級官吏。範文程這樣選拔、培養人才,博得了順治皇帝的讚許。

經濟

範文程製定了清朝的稅收政策。在連年戰爭中,農民軍將明末的官府餉冊通通燒毀,隻剩下萬曆年間的舊冊。範文程入京之後,即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冊籍。有人建議於地方搜尋明季新冊,範文程拒絕其議,說:“即此為額,尤恐病民,豈可更求。”所以以萬曆舊冊為依據,照此征收田賦。

多爾袞聽從範文程之言,於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十七日諭告全國官吏軍民,宣布廢除三餉:“前朝弊政,厲民為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複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複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餘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茲哀爾百姓困窮,夙害未除。為爾下民請命,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儘行蠲免。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吏朦朧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十月初十日,順治帝頒行的即位詔,又再次宣布:“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即萬曆年間的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征解,凡加派遼餉、剿餉、練餉、召買等項,悉行蠲免。”有清一代,田賦基本上沒有加派,實奠基於此,這一安撫百姓的製度的確立和堅持,與範文程是分不開的。

民族

範文程為了把滿漢民族矛盾掩蓋起來,化敵為友,曾說大清江山“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國也”,並且以實際行動來證明這一點。進京之後,範文程就建議並得到批準,由清政府主持為崇禎皇帝及皇後、皇妃發喪。為了安定天下百姓。

範文程很注意爭取漢族文人的歸順與合作,大力起用廢官閒員,征訪隱逸之士,讓他們為官作宦,治政教民。順治二年(1645年)南京攻下後,範文程上疏:“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今宜廣其途以搜之”,請於順治三年、四年再次舉行鄉試、會試。帝從之,於是“江以南士子畢集,得人稱極盛雲”。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