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與明議和一(1 / 2)

《明史·袁崇煥傳》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禦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時關外地悉為哈剌慎諸部所據,崇煥乃駐守關內。未幾,諸部受款,經略王在晉令崇煥移駐中前所,監參將周守廉、遊擊左輔軍,經理前屯衛事。尋令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在晉深倚重之,題為寧前兵備僉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儘遵其令。及在晉議築重城八裡鋪,崇煥以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彆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裡,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脫歸者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

三年九月,承宗決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力阻,不聽,命滿桂偕崇煥往。初,承宗令祖大壽築寧遠城,大壽度中朝不能遠守,築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煥乃定規製: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分督之。

明年迄工,遂為關外重鎮。桂,良將,而崇煥勤職,誓與城存亡;又善撫,將士樂為儘力。由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士。遭父憂,奪情視事。四年九月,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還。尋以五防敘勞,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

至五年夏,承宗與崇煥計,遣將分據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繕城郭居之。自是寧遠且為內地,開疆複二百裡。十月,承宗罷,高第來代,謂關外必不可守,令儘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將士於關內。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崇煥曰:“錦、右、大淩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複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複,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第意堅,且欲並撤寧、前二城。崇煥曰:“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第無以難,乃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鬆山、杏山、塔山守具,儘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而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崇煥遂乞終製,不許。十二月進按察使,視事如故。

中朝聞警,兵部尚書王永光大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經略第、總兵麒並擁兵關上,不救.

我大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抵寧遠。崇煥聞,即偕大將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將士誓死守。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乃儘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維楧詰奸,通判啟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將士逃至者悉斬。

《清太宗實錄》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複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我大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抵寧遠。崇煥聞,即偕大將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大壽,守備何可剛等集將士誓死守。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乃儘焚城外民居,攜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維楧詰奸,通判啟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將士逃至者悉斬,人心始定。明日,大軍進攻,載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明日,再攻,複被卻,圍遂解,而啟倧亦以然炮死。

及崇煥以書聞,舉朝大喜,立擢崇煥右僉都禦史。

我大清初解圍,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將金冠等及軍民數萬。崇煥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

高第鎮關門,大反承宗政務,折辱諸將,諸將鹹解體,遇麒若偏裨,麒至,見侮其卒。至是,坐失援,第、麒並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趙率教代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