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與明議和一(2 / 2)

《明史·袁崇煥傳》:三月,複設遼東巡撫,以崇煥為之。魏忠賢遣其黨劉應坤、紀用等出鎮。崇煥抗疏諫,不納。敘功,加兵部右侍郎,賚銀幣,世廕錦衣千戶。

崇煥既解圍,誌漸驕,與桂不協,請移之他鎮,乃召桂還。崇煥以之臣奏留桂,又與不協。中朝慮僨事,命之臣專督關內,以關外屬崇煥畫關守。

八月中,我□□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其冬,崇煥偕應坤、用、率教巡曆錦州、大、小淩河,議大興屯田,漸複第所棄舊土。忠賢與應坤等並因是廕錦衣,崇煥進所廕為指揮僉事。崇煥遂言:“遼左之壞,雖人心不固,亦緣失有形之險,無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戰,隻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今山海四城既新,當更修鬆山諸城,班軍四萬人,缺一不可。”帝報從之。

先是,八月中,我□□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我大清兵將討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興兵渡鴨綠江南討。朝議以崇煥、之臣不相能,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內外儘屬崇煥,與鎮守中官應坤、用並便宜從事。崇煥銳意恢複,乃乘大軍之出,遣將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而再使使持書議和。會朝鮮及毛文龍同告急,朝命崇煥發兵援,崇煥以水師援文龍,又遣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九將將精卒九千先後逼三岔河,為牽製之勢。

時率教駐錦州,護版築,朝命尤世祿來代,又以輔為前鋒總兵官,駐大淩河。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錦州,四麵合圍。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而遣使議和,欲緩師以待救,使三返不決,圍益急。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世祿、大壽將,繞出大軍後決戰;彆遣水師東出,相牽製;且請發薊鎮、宣、大兵,東護關門。朝廷已命山海滿桂移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山海,宣府黑雲龍移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關城;又發昌平、天津、保定兵馳赴上關;檄山西、河南、山東守臣整兵聽調。

世祿等將行,大清已於二十八日分兵趨寧遠。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列營濠內,用炮距擊;而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數矢。

大軍亦旋引去,益兵攻錦州。以溽暑不能克,士卒多損傷,六月五日亦引還,因毀大、小淩河二城。時稱寧、錦大捷。

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崇煥遂乞休。中外方爭頌忠賢,崇煥不得已,亦請建祠,終不為所喜。七月,遂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寧遠。及敘功,文武增秩賜廕者數百人,忠賢子亦封伯,而崇煥止增一秩。尚書霍維華不平,疏乞讓廕,忠賢亦不許。

未幾,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伏誅,削諸冒功者。廷臣爭請召崇煥。其年十一月擢右都禦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台,慰勞甚至,谘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複。”帝曰:“複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帝退少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崇煥憮然自失。頃之,帝出,即奏言:“東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辭難。但五年內,戶部轉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克有濟。”帝為飭四部臣,如其言。

崇煥又言:“以臣之力,製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裡,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大學士劉鴻訓等請收還之臣、桂尚方劍,以賜崇煥,假之便宜。帝悉從之,賜崇煥酒饌而出。崇煥以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排構,不得竟其誌,上言:“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帝優詔答之,賜蟒玉、銀幣,疏辭蟒玉不受。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