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與明議和二(1 / 2)

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皇帝皇太極一麵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麵。一麵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托,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除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 ”朝鮮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 ”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裡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麵上展開激烈戰鬥。東江健兒麵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占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占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朝鮮人,轉而進攻朝鮮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朝鮮首都王京,準備滅掉朝鮮稱王,朝鮮國王李倧一麵倉皇出逃,一麵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朝鮮雖然協助後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 ”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後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 ”,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複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麵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朝鮮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 ”,隨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戰,“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三、牛鹿八人,斬兩千餘級。 ”阿敏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 ”,東江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丁卯之役”之始,後金判斷明軍主帥毛文龍極有可能在鐵山,遂於朝鮮方麵勾結,冒充朝鮮人突襲鐵山,若成功便能成為一次出色的“斬首行動”,體現了其首領皇太極一慣大膽、果斷的作風。但是,由於非常偶然的原因,毛文龍不在鐵山,後金突襲失敗,使得戰事變為持久戰,一拖再拖,最終讓明軍反敗為勝。

後金主帥阿敏在突襲鐵山失敗,強攻雲從不下的情況下,遷怒朝鮮,又想“東邊損失西邊補”,在朝鮮撈一票,甚至打算在朝鮮稱王,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將朝鮮推向明朝方麵。戰役後期,隨著天氣轉暖,騎兵為主的後金軍十分被動,甚至有可能被困死於鴨綠江以南,阿敏卻一再拒絕撤軍,終於令後金軍在瓶山決戰中蒙受重大損失。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極用軍事手段解決東江鎮明軍的戰略失敗了,不得不轉而尋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的途徑,“通款崇煥,求殺文龍 ”。但是,他至少利用明軍削弱了牛錄比自己還多的兩個旗:阿敏的鑲藍旗、阿濟格的鑲白旗的實力,解除了此二人對其汗位的威脅。可以說,無論後金“丁卯之役”在軍事上成功與否,對皇太極個人來講,都是勝利的。

影響編輯

朝鮮被迫與後金互市,並向後金進貢。在與明朝關係惡化之後,後金的經濟至此得以恢複。

戰後,朝鮮仍舊視明朝為宗主國,並派人上表,將戰爭經過告訴明廷。

學者徐東日認為,丁卯戰爭使得朝鮮蒙受巨大屈辱和苦難。在此之前,朝鮮人一直自視為文明之邦,將女真人視為蠻夷;丁卯戰爭以後,朝鮮人對女真人的態度由蔑視轉為敵視。

雖然朝鮮向後金朝貢,後金也給予朝鮮賞賜品,但兩國的關係依然緊張。執掌朝鮮朝政的依然是反後金親明的西人黨。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日軍,朝鮮理當與明朝交好抗擊後金。因此朝鮮拒絕廢除明朝年號,並依舊保持與明朝的關係。這為後來1636年後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亂)埋下了伏筆。

對於明朝方麵來說,“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儘,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複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萊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掃之威……毛帥之功於是乎不可及矣!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