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與明議和三(1 / 2)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後,皇太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時明朝乾將袁崇煥正在實施“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 皇太極想及早發動進攻,發動寧錦之戰,結果自己傷亡慘重,寧遠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軍呐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 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時已六月四日。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 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隻有另找出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

天聰二年(1628年)二月,皇太極首先帶領兩個幼弟多爾袞及多鐸統大軍親征察哈爾所屬的多羅特部,進至敖木倫地方,俘獲一萬一千二百人。因敖木倫大捷,多爾袞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多鐸賜號額爾克楚虎爾。 八月,與喀喇沁議和,九月調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兵來會。九月六日,後金大軍出征察哈爾。二十日進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等處,俱下。第二天追至興安嶺,獲人畜無計其數。十月中旬勝利而歸。 這次出征,後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部,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蒙古諸部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方宣敕,以後如征察哈爾,凡管旗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征,違者罰馬駝,不至約會之地者也罰馬 。

故鼎革新

己巳之變、皇太極新政

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至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稱“己巳之變”。但施反間計除掉了明薊遼督師袁崇煥。皇太極繼位後,順應曆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養,這時他推行了振興文教的措施。天聰三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哈赤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選取了滿、漢、蒙古生員二百人。 他已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說不能認為不讀書不會誤事。規定從天聰六年(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 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餘漢人,分屯彆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製約,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麵坐”,共理朝政的舊製,改為自己“南麵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鏟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製,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統治。

天聰七年(1633年)六月初二日,皇太極在一次講話中諭令將士對新附之眾,“一切勿得侵擾”。 在皇太極影響下,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紛紛歸降了後金。皇太極率諸貝勒出迎至渾河,行抱見禮,以示優隆 。孔、耿不僅帶了一萬二千多精壯官兵及紅夷大炮等,而且促使明朝的遼東海防很快崩潰了。 之後不到四個月,明鎮守廣鹿島的副將尚可喜就步了孔、耿後塵,皇太極稱讚他“識時勢之向背”,“殘破海防,實為我功”。 到天聰七年(1633年)馬光遠統領漢兵時,實際形成了一個漢軍旗,滿語叫烏真超哈。 孔、耿、尚所領兵也是漢軍。在此之前,蒙古旗兵也已形成。天聰八年(1634年)三月十三日皇太極在沈陽城郊閱兵,參加的有滿洲八旗、蒙古二旗、舊漢兵一旗,共十一旗。 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的是這時的軍隊已從私人武裝變為國家的軍隊了。

稱帝改號

丙子胡亂、清兵入塞

天聰十年(1636年),薩哈廉讓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了。然後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征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範文程、羅繡錦等都表示讚成。薩哈廉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外藩”諸貝勒聞訊也請求上尊號,皇太極同意了。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 於天聰十年(1636年)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

丁醜下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