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對吐蕃的戰略(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7038 字 7個月前

明日早朝後,李瑄會求見李隆基,他要想想該怎麼去說。

必須讓李隆基改變對石堡城的看法。

彆一到隴右,就讓他去攻擊石堡城。

……

翌日,興慶殿。

隨著百官拜禮後,朝會正式開始。

“啟稟陛下,吳令光海賊案已經落幕。豪強猖狂,他們還控製郡兵,行反叛之事,與其有牽連者,皆被處死。其他犯人和眾多金銀珠寶、錢、絹,還在回長安的路上。臣提前回來,向陛下述職。這是從吳令光老巢、諸豪強家中搜到的臟物數量,請陛下過目……”

朝會一開始,李瑄最先手持冊子出列。

“卿辛苦了。”

李隆基已經知曉李瑄提前歸來的原因。他認為李瑄在臨海、餘姚兩郡,乾得十分漂亮。

李瑄把一切都抗下來,豪強們恨的是李瑄。

因此李隆基不打算此時對李瑄加官進爵,還會罷免李瑄江南東道采訪處置使的職位,以免刺激天下豪強、大族。

高力士將冊子呈給李隆基。

在李隆基觀看冊子的時候,群臣看著李瑄,表情各異。

一趟江南行,讓諸臣對李瑄刮目相看。

他們好奇李適之為何沒有阻止李瑄,任由其胡來?

唯有李林甫明白李瑄因此更受聖人的信任。

位列正三品的時間,不會太慢。

不過李林甫期待李瑄成為上將,這樣他就又有機會對付這對父子。

“臨海郡、餘姚郡,總計也就十三萬戶良家,豪強們除了良田,竟能搜刮出如此多財物。其他地方的豪強,會不會也是這樣?”

看到李瑄獻上的金銀財寶絹錢數量,李隆基心中一驚。

他更覺得李瑄殺得沒錯。

這些財寶錢絹即便放在國庫,也夠他揮霍一段時間。

李隆基甚至生出一種以後缺錢,去打豪強主意的想法。

“因海賊吳令光的原因,才催生兩郡蠹蟲。地方大族整體還是有規矩的,否則也不會有如今的盛世。”

當聖人問話,沒有人回應的時候,作為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必然要站出來接話。

“左千牛衛將軍以為呢?”李隆基看向李瑄問道。

“右相所言甚是。臣從長安到洛陽,再到滁州,一路下江南。看到錦繡山河,車馬不絕於路;看到閭閻相望,桑麻蔽野。臣相信還是遵紀守法的地方望族更多。”

李瑄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說掃興的話。

即便不認可李林甫所說。

自古以來,盛世是士族的盛世,農民隻能吃飽飯,僅此而已。

那些鯉魚跳龍門者,隻是少數。三代農民良家,或許才能培養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讀書人及士進第,還要幾代才能成為士族。

但不能否認開元盛世的弘大。

因為曆史是橫向對比,而不是縱向對比。

後世平民追求的不是吃飽穿暖,哪怕回老家種地,也能隔三差五有肉吃。他們追逐更高更好的物質,以及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才會生起對“古代盛世”的向往。

“治理天下在於吏,爾等不要去學高瑋、黃望衡那樣的官吏。宰相和使者在監察州郡時,需儘心儘力,以免再出現吳令光之輩!”

李隆基對李瑄的話很滿意。

“臣等遵旨!”

眾臣齊聲說道。

隨即,李隆基開始清算這幾年曾做過明州刺史、台州刺史的官吏。

等高瑋被押送到長安,會一起處死。

這已經不是貪汙那麼簡單,而是動搖國本,與叛亂無異。

不論是地方的官吏,還是天下的豪強,都因吳令光海賊案有所收斂。

諸道采訪使,監察禦史因吏部案,不敢再玩忽職守。

加上李適之大力整飭吏治,加重對官吏的考核,使天寶初年,隱隱有恢複開元初的風氣。

唯一不同的是,李隆基本人不再節儉,動輒賞賜,奢靡無度。

君奢而臣侈,上驕而下貪。

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隻要李隆基不改變,這種風氣隻會是曇花一現。

朝會結束,李隆基果然召李瑄入勤政樓。

“七郎還想回朔方嗎?那裡恐無用武之地!”

一見李瑄,李隆基就開門見山地詢問。

“臣想繼續為國效力,為聖人開疆擴土。臣一直覺得吐蕃是大唐的心腹大患,請聖人將我調遣到唐吐邊塞!”

李瑄怎會沒領悟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也不想讓他再回朔方。

“唉!前段時間皇甫惟明進攻石堡城失敗。蓋嘉運這狗東西,若非他玩忽職守、不思防務,石堡城也不會丟失。當年信安王以奇謀奪取,使大唐拓地千裡,至赤嶺一帶。現在石堡城就在我大唐邊境上,讓朕每每念此,如鯁在喉!”

李隆基拍著玉案說道。看那架勢,像是要把蓋嘉運挖出來鞭屍一樣。

石堡城三麵懸崖峭壁,無法攀登。隻有一條小路可以上去。這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吐蕃隻要在石堡城多儲存足夠水、糧食,準備檑木、滾石,就可以固若金湯。

失去石堡城,吐蕃在大唐的河、隴一帶,進退自如,並直逼臨洮。

所以圍繞著石堡城,大唐在開元中後期先後完善安人軍、綏和守捉、河源軍、積石軍。

如果大唐得到石堡城,那就可以切斷吐蕃從赤嶺入唐大道的糧道,進可攻,退可守,隨意遊弈。

吐蕃失去石堡城的時候,在九曲之地,建立百穀、洪濟、樹墩、宛秀、大莫門等城。

這些城被唐軍攻陷過,卻因為石堡城在後方,不得已失去。

並且吐蕃大軍常年駐紮在青海湖、九曲一帶。

可以說在河源會盟後,大唐與吐蕃一切的恩怨情仇,都從石堡城展開。

史書上,有令人讚歎的文成公主入藏。但關係早已不複往昔。

即便是開元年間,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時,大唐與吐蕃也頻頻戰爭。

而且吐蕃不僅在西域攻擊大唐的藩屬國,試圖與大唐爭奪西域霸權,還一直威脅大唐劍南一帶。

尺帶珠丹年幼繼位,當上讚普的時候比李隆基當上皇帝還早幾年。

現在尺帶珠丹熬死權臣,早已掌權。他也是雄心勃勃的人,多次在信中掃李隆基麵子。

自吐蕃屠城達化以來,李隆基就不再信什麼舅甥之好,想在對吐戰爭中,建立絕對的優勢。

而且尺帶珠丹的兒子剛被大唐猛將王難得殺死,雙方勢不兩立。

再也不會出現赤嶺下互市的局麵。

“啟稟聖人,北齊時期,高歡率領十五萬大軍進攻玉壁城,短短六十天時間,死亡七萬士兵。石堡城和玉壁一樣,是為山城,易守難攻。”

李瑄勸說李隆基前車之鑒,曆曆在目。

“那沒有石堡城?七郎如何為我開疆擴土?”李隆基眉頭一皺。

他確實想讓李瑄帶兵去攻打石堡城。

“臣隻要拿下青海(今青海湖),在青海上築城。再攻下黃河九曲(今貴南、同德、貴仁一帶黃河拐角處),儘得吐蕃在九曲上的城池。石堡城就如廢城,屆時守住下山的道,石堡城的吐蕃士兵,就會因糧絕而投降。”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曆史上李隆基讓王忠嗣攻擊石堡城,但王忠嗣認為攻下石堡城,最少死好幾萬士兵,得到石堡城不值得,所以抗旨不遵。王忠嗣因此險些被直接處死。

後來當哥舒翰拿下石堡城後,果然如王忠嗣預測,死亡數萬唐軍。

當然,陣亡的唐軍肯定不全是石堡城下。攻擊石堡城,需要拔除赤嶺的其他據點,阻擊吐蕃援軍。

吐蕃不可能輕易放棄石堡城,必然全力來援。

李瑄不喜歡打這種頭鐵的戰爭。

他以淩厲的進攻為主。

既然進攻,那就徹底拋棄防守,從寧塞郡出,對九曲之地展開攻擊。

“七郎所說,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難的方法。因為七郎將麵對吐蕃數十萬大軍。”

李隆基鄭重地說道。

真要占領青海和九曲之地,等於打開攻入吐蕃的大門,石堡城變得不值一提。

“臣為聖人開疆擴土,何懼這些呢?更何況就算拿下石堡城,臣還是要進入九曲、青海。”

在李瑄看來,數萬士兵隨他在九曲野戰,總比死在石堡城下強。

“惜哉!當初金城公主入吐蕃時,吐蕃賄賂鄯州都督楊矩,白白得到九曲。”

大唐割讓九曲給吐蕃的時候,李隆基還沒登基,那時候還在想著政變奪權。

等登基後反應過來,大唐已失去九曲。

吐蕃三十年的經營,在九曲屯田,築城,和青海一樣,成為侵略大唐的前沿補給地。

“臣最多要三年時間,就能完成定下的目標。”

李瑄向李隆基保證道。

這樣的大戰略,需要有所準備,先殲滅吐蕃的有生力量,再挺入九曲、青海。

“朕甚期待!不過現在隻有隴右節度副使的位置給七郎。如果七郎能再獲得一些功勳,朕就會將皇甫惟明升走,拜你為上將。”

李隆基也向李瑄承諾道。

皇甫惟明雖然戰敗,但並沒有傷到隴右軍的元氣。

更何況皇甫惟明之前接連勝戰,李隆基不會因他功石堡城失利,就罷免皇甫惟明的官職。

“拜謝聖人!”

李瑄對李隆基一拜。

他渴望早日成為上將,那樣就能大顯身手。

“有沒有可能深入吐蕃境內,將吐蕃讚普擒拿。”

李隆基還未得隴,就想望蜀。

尺帶珠丹任吐蕃讚普四十年。執政時間與李隆基重合,長時間的摩擦和書信上的不敬,使李隆基對尺帶珠丹恨之入骨。

“啟稟聖人,昔日薛仁貴大非川之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兵力懸殊、長途跋涉、糧草中斷,最大的問題,就是冷瘴。”

“吐蕃建國於高原,所以布滿冷瘴,他們世代居住,可以無視冷瘴。但我漢人中有很大一批人,越是深入吐蕃,越是會覺得喘不過氣,根本無法戰鬥。唯有將青海、九曲占領後,培養一部分能適應瘴氣的士兵,再考慮下一步。”

李瑄沒有把話說絕,對李隆基留有期待。

唐代稱高原反應為冷瘴、瘴氣,

具體什麼是高原反應,李瑄不想對李隆基解釋。

冷瘴這兩個字,足矣讓李隆基有顧慮。

“也罷。拿下九曲和青海。吐蕃必無力再與大唐爭強。”

李隆基派遣使者去過暹些城,漢人入吐蕃,確實路難行。使團還有因冷瘴死去。

“七郎還未婚配,你看上哪家娘子,朕親自為你賜婚!”

在戰事聊完後,李隆基又關心李瑄生活上的事情,還調侃道:“英武俊朗,英雄少年,才高八鬥。長安士女仰慕七郎的,應如過江之鯽一樣吧!”

“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待吐蕃向大唐臣服,無力與大唐爭奪西域。臣再完婚。”

李瑄向李隆基說道。

想嫁給李瑄的士女確實很多,但李瑄皆不了解,所以不會草率結婚。

前世李瑄也未結婚,所以想著將來的妻子,必須溫柔賢惠。

“哈哈,七郎真是我的霍去病啊!”

李隆基大笑一聲後,向高力士吩咐:“去沉香亭,七郎隨至。”

這是七千字的大章。還有一更五千多字的,稍晚一點。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