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2408 字 3個月前

而李林甫為相十幾年,讓李適之知道一個人可以長時間待在相位上。

李瑄的五兄李琅已經成婚,可惜李瑄正忙於戰事,無法恭賀。

李適之讓李琅帶著妻子杜氏,來拜見李瑄。

同時,李適之暗示李瑄,現家中隻剩下七郎未成家。

功成名就,娶妻是頭等大事。

這段時間為李瑄說媒的人,都快要把門坎踏破了。郡王妃的位置,還是李瑄這樣文武雙全的少年英雄,家族攀上關係,必然飛黃騰達。

大唐貴族女子奔放,娶妻要慎重,其家族不得過驕。

李瑄比較中意與他見過三次的裴靈溪。

她好像在長安,可以請她到家裡做客。

李瑄向李適之承諾,會儘快結婚,尋找心儀的人。

作為一個要乾大事的人,擁有子嗣還是很重要的。

聽到李瑄的話,李適之很開心。

子女膝下承歡,兒孫滿堂,這是李適之期望的。

李玉瑩還想讓李瑄講《西遊記》,話接上回。

但李瑄忘講在哪了。

算了,不講了……

夜晚,李瑄與李適之又促膝長談。

隻是這次不談國事,隻道往事。

李適之知道李瑄有自己的想法,他好好養老,默默支持李瑄就行了,不能擾亂李瑄的思維。

“七郎及冠,未有表字。及冠禮沒有太多講究,不知七郎的表字是自取還是何如?”

父子品茶至晚,李適之向李瑄提起表字之事。

“有勞父親為孩兒取一個表字。”

這個時代文人、貴族多有表字,隻是有許多人不以表字傳。

李瑄地位太高,表字很可能用不上。

因為不論是文人和官吏,都不會稱他的表字,而是用官職、爵位。

這會導致他的表字,很難傳開。

名字可以亂取,表字卻不能胡亂取,所以李瑄不想在表字上下功夫。

將來若是宰相,更不敢稱呼他的名和字。

“去年冬天長安流傳對七郎不利的歌謠,多是以七郎名字‘瑄’做文章。瑄是頂級的玉,七郎鋒芒太盛為父覺得為七郎起一個意思相反的字較好。”

“璞為未成玉的石頭,也有純樸之意。就叫子璞如何?”

李適之向李瑄說道。

“一切聽父親的。”

李瑄覺得無所謂,表字叫什麼都行。

確立表字後,李適之以後和老友交談的時候,就會傳出去。

將近子時,李瑄送李適之回屋休息。

李瑄並未立刻睡下,而是在燈燭下,書寫字帖,困倦以後,方才入睡。

……

翌日,興慶殿。

“卿等隨天水王全殲吐蕃,鷹揚國威,諸將軍功,以卿等為首,朕親自授予英雄勳章,望卿等繼續儘職儘責,為國效力……”

安思順、高仙芝、程圭、李光弼、王難得、哥舒翰、李朱師、南霽雲。

八位將領站在興慶殿上,由李隆基親自授予英雄勳章。

純金打造的勳章,雕刻著猛虎,栩栩如生。

寓意著每一名將領,是虎將,是英雄。

在群臣的注視下,他們滿身榮光。

“臣拜謝陛下……”

當李隆基將英雄徽章掛在他們臂膀以後,八位大將一起下拜。

“卿等平身!”

李隆基認為這些將領會誓死效忠他,非常滿意。

此時,高力士取出詔書,在台上宣布對八位將領的封賞。

“封安思順為右千牛衛大將領,授上護軍,封渭源縣男,其他官職不變……賞黃金百兩,絹千匹,金器十件……”

“遷南霽雲為右武衛大將軍,授上護軍,封華亭縣男,其他官職不變……賞黃金百兩,絹五百匹,漆器二十件……”

……

詔書宣讀完畢,南霽雲、哥舒翰等八人再謝。

其中,南霽雲本就是大將軍,隻是變為右武衛大將軍。

加上南霽雲,共有四人被封為大將軍,其他四位皆是禁軍將軍標榜身份。

所有大將都封有爵位,雖隻是最低的男爵,但在當前,已屬富貴。

“天水王統帥大軍,以極小的代價,全殲吐蕃三十三萬大軍,擒拿吐蕃讚普、諸附屬王,功績自古罕見。玉麟勳章,正是為天水王準備……”

李隆基從宦官捧著的錦盒中,取出一枚玉質勳章。

勳章是由宮廷第一玉匠雕刻,麒麟活靈活現,似要躍出一般。

和其他勳章不同,英雄勳章和玉麟勳章的另一麵,雕著獲得者的主要官職,勳爵,姓名。

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鎮節度上柱國天水郡王李瑄。

旁邊還有小字,天寶三載八月三日授。

很明顯,這些小字是確定日期以後,剛刻下的。

李隆基親自將玉麟勳章,掛在李瑄的臂膀上。

最頂級的美玉,凝聚著最厚重的氣勢,不說武將,就是文臣也十分羨慕。

有大臣小聲私語,如果按照李瑄的功績,來定位玉麟勳章,恐怕以後沒人能獲得。

“臣拜謝陛下!”

李瑄向李隆基拜謝。

他提出的勳章製度,卻獲得最高的勳章。

隻要這勳章製度,不被李隆基玩壞,絕對可以增加邊軍士氣。

但在“君輕爵位,人覬貴寵”的風氣下,李隆基為了麵子和虛榮心,以後很可能會授予更多的玉麟勳章。

勳章授予完畢後,眾人退回座位上。

開始日常的朝參。

在左右相將中書門下的事務彙報以後,李隆基特意向李瑄詢問青海、柏海、九曲、洮陽、積石五郡的發展計劃。

“啟奏陛下,新開拓五郡,麵積數千裡。然當今五郡除了軍隊,大部分為胡人。隻有遷徙漢人,開墾荒地,才為長久之計……”

“臣建議遷河南、河北等諸郡縣難民和無地、少地的百姓,到五郡耕耘。如此,不下十年。青海、九曲五郡就會如漢代開拓的河西四郡一樣,永遠紮根在華夏,此為無量之功……”

“不過遷移百姓時要準備妥當,糧食、帳篷,最好在春天時遷移。”

“為吸引百姓背井離鄉,朝廷要許諾每家每戶到隴右後,可得多少地,以每鄰共用耕牛一頭,每戶分母羊兩隻。農具、基本生活用具,朝廷分發。發動河隴邊軍,砍伐樹木,開鑿磚石等等,都要有清晰明確的要求。”

“數千裡遷移,稍有不慎,就會釀成悲劇,所以當列為國家大事!”

李瑄出班向李隆基稟告道。

為河隴遷移百姓,是他入朝堂要做的大事。

哪怕是盛世,天下間依然會有不少難民。

他們因為天災人禍,無地無房,有的被豪強吸取,有的依舊吃草根,啃樹皮,四處流亡。

李隆基也知道土地兼並下的慘烈,他在開元二十四年下詔《聽逃戶歸首敕》:“黎甿無業,戶籍無人,忍辱負重,遷居他鄉,仆役領取俸祿,苟且偷生”。

讓地方的官吏放百姓遷居他鄉,苟且偷生。

可一道詔書,並沒有止住土地兼並,反而更加激烈。

同時,由於開元後期李隆基貪圖享樂,很多事情都被地方官員欺上瞞下,以為難民已經變少。

不論哪個朝代都會出現大量難民,街頭都會有乞丐,這無法杜絕。

李瑄的話音一落,朝堂上一片嘩然。

李瑄的話其實是非常公道公正的,但讓許多大臣不滿。

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李瑄把他們,和他們親族的佃戶給弄走,誰給他們種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望他們的子嗣去耕種嗎?

地再好,如果無人種,將來必重歸荒地。

看李瑄的架勢,怕是要遷幾十萬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